大學之前,家長給學生生活費一般都是按天給,或者有學生住校的,可能會考慮按周給,再加上平時學生忙著上學,好像需要花錢的地方也不多,所以關于生活費的爭議一直很小。
但是到了大學就不一樣了,學生離開家,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個學期,生活費這件事,就成了一件讓家長頭疼的事,給得多了擔心浪費,給得少了擔心不夠花。
如果攤上一個對于生活費有規劃的學生,生活費按照約定按月打錢,這事聽著好像也不難,但要是遇到一個對于生活費沒有節制的學生,那家長仿佛化身“提款機”,有苦難言。
不是公子命卻有公子病,大學生一月2000不夠花,家長怒懟不慣毛病
按照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一個月2000塊錢的生活費,用來滿足大學生的日常開銷應該是沒問題的,如果是一些普通城市的公辦本科,這個生活費甚至可說是綽綽有余。
網上一位家長分享了一則自家正在上大一的兒子,向自己要生活費的聊天記錄,引起了不少家長和學生的討論,當然關于是非對錯,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好像也有些不同。
通過聊天記錄我們也能看到,這位家長給學生定的生活費就是一個月2000塊錢,這個費用不算很多,但也絕對不少了,學生正常消費,偶爾改善一下伙食也肯定是夠的。
但是這位學生10天的時間就花了1500,生活費沒有了,就跑來家庭的小群里,尋求兩位家長的“救濟”,但是家長卻不為所動,直接決絕了增加生活費的請求。
但是這位同學還是不愿善罷甘休,繼續拿出在高中時很好用的那招——用成績邀功,但是大學可不是高中,再用成績說話這招在家長這里也已經不管用了,況且這種小測的成績也沒有什么含金量。
不管學生如何說,家長一直都是婉拒,最后實在禁不住學生的軟磨硬泡,直接怒懟不慣毛病:不是公子命卻有公子病,生活節儉,樸實一點,還稱自己不會再陪學生玩了……
換做其他的家長,看到學生如此可憐巴巴,可能早就忍不住把生活費打過去了,但是這位家長卻一直很堅決地保持著自己底線,學生就算說破大天,也沒有答應,但對于自己的做法,家長似乎也不知道對不對,于是分享出來,想看看大家的意見。
家長看似不近人情,但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家長的“良苦用心”
2000塊錢的生活費,就算是偶爾和同學出去聚個餐,也是夠花的,但如果把出去聚餐當做日常,那就理解了為什么一個大學生,不用交房租沒有水電費、交通費的情況下,還能能10天花1500了。
家長看似不近人情,但家長這么做其實也正是體現了當家長的良苦用心,現在學生才大一,不好的消費習慣,稍加干預就能糾正過來,如果再一直嬌慣下去,大學還有四年,家長當“提款機”要當到什么時候?
況且,學生終究有一天是要離開校園,自己就業的,如果按照學生10天花1500的生活標準來看的話,那一個月就是4500,畢業工作了,可能還要租房、負責水電煤氣交通等等費用。
一個大學生剛畢業,一個月又能賺多少?那個時候如果家長直接斷了生活費,學生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都是問題,難不成未來也要成為“啃老一族”?家長的無情,不是小氣,而是深知慣子如殺子,家長是在為學生的未來考慮。
況且如果真的覺得一個月兩千塊錢的生活費不夠花,也有很多“賺錢”的方式,比如好好學習,努力爭取國家獎學金,國獎一般都是能夠幾千塊的,留下給自己改善生活應該足夠了吧。
除了爭取獎學金,大學生作為成年人,也有很多可以勤工儉學的機會,就算不出校門,學校食堂總會有檔口招工,送個餐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且食堂打工還通常會管一頓飯,有錢有飯,不是很好嗎,自己工作了也更能知道家長賺錢的辛苦。
筆者寄語:
到了大學之后,養成正確的消費觀,也是一門“必修課”,家長們在制定生活費的時候,可以參考當地的生活標準和其他室友的生活費金額,不要多但也不要少,然后堅守住自己的原則,給學生一個成長的機會。
話題討論:你覺得大學生一個月2000塊錢的生活合理嗎?歡迎留言評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