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消息,俄烏沖突仍在持續。
最近一段時間,西方世界正在加大對俄羅斯的施壓。英國內政部長在考慮將在俄烏戰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俄羅斯私營防務承包商瓦格納集團列為“恐怖組織”。歐盟成員國日前也就俄羅斯石油產品價格上限達成一致。七國集團和澳大利亞也發表聯合聲明,對俄羅斯石油產品采取同樣限價措施。
與此同時,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日漸升級。即便是此前向來對軍援烏克蘭持冷靜態度的德國,也在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催促之下,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豹”式坦克。2月4日,葡萄牙也成為最新一個宣布將向烏克蘭運送“豹”式坦克的國家,但未說明具體數量。而美國五角大樓周五也表示,最新一攬子21.75億美元軍事援助計劃中包括一款新武器,將使烏軍能夠以“海馬斯”火箭炮兩倍的距離擊中目標。
在俄方看來,這些對烏軍援意味著美國、德國乃至北約已經直接介入俄烏沖突,將把西方同俄羅斯的對抗推向新高度。路透社4日援引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的話報道稱,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更先進武器只會引發俄羅斯更多的報復性打擊。他警告稱:“所有仍在基輔統治下的烏克蘭都將被焚毀。”
美歐緣何在此時啟動新一輪對烏軍援?這些武器裝備能否左右烏克蘭戰場形勢?
優勢向俄傾斜 西方坐不住了
新年伊始,持續近一年的俄烏沖突局勢突然出現了新動向,那就是美歐諸國開始討論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西方制造的主戰坦克等重型進攻性武器。而在此之前,美歐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還主要局限在各種單兵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部分火炮以及北約內部前華沙條約成員國庫存的蘇式武器系統,主要為提高烏克蘭軍隊的防御能力。
年初,在烏克蘭要求下,美國決定提供M 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之后,烏克蘭方面又表示需要大量坦克進行反攻。英國首先表示將提供14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一向積極援烏的波蘭等中東歐國家隨即表示愿意向烏克蘭提供自己裝備的德制“豹2”坦克。由于相關協議規定,這些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豹2”坦克必須得到制造國德國的同意。
在俄烏沖突中一直相對謹慎的德國起初擔心引發與俄羅斯正面沖突,并不愿看到德國坦克在烏克蘭與俄羅斯坦克交戰的場景,表示只有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坦克,德國才會同意。1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美制M 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同一天德國也松口表示,將向烏克蘭提供14輛“豹2”坦克,為其他歐洲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豹2”坦克開了綠燈。
“豹2”主戰坦克。圖源:GJ
到1月底,烏克蘭駐法國大使表示,烏克蘭已經得到了美歐提供共321輛主戰坦克的許諾。從數量上看,足以裝備烏克蘭3個滿員裝甲旅。同時,法國、瑞典、德國等國還將向烏克蘭提供AMX-10RC輪式戰車、CV90步兵戰車和“黃鼠狼”步兵戰車等武器裝備,從而掀起了美歐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新一輪高潮。
美歐緣何現在要啟動新一輪大規模對烏克蘭軍援呢?關鍵還是戰局形勢變化所致。去年夏秋之交,烏克蘭連續在哈爾科夫和赫爾松方向發起大規模進攻,導致俄軍在兩地大幅度后撤,收復了部分國土。之后雙方又在頓涅茨克戰線陷入了持久的陣地攻防戰,到今年1月中旬,俄軍攻占了頓涅茨克戰線中的重要據點蘇萊達爾鎮,敲開了烏克蘭在烏東地區的重要補給基地巴赫穆特市的“大門”。烏克蘭戰局再一次出現了可能向俄羅斯方面傾斜的趨勢。
在殘酷的陣地攻防戰中,雙方都出現了較大的傷亡,尤其是烏克蘭在之前的進攻戰役中武器裝備損耗較大,面對俄軍炮火優勢,陣地戰人員傷亡也較重。在俄軍去年9月開始局部動員后,烏軍在戰場上的軍隊數量優勢正在逐步縮小。目前,除了頓涅茨克戰線以外,俄軍在哈爾科夫和扎波羅日地區都開始了小規模的反攻。
一些西方媒體和觀察家認為,戰事進入消耗戰以后,烏克蘭可能比俄羅斯先支撐不住。
在目前美歐的輿論場,不能讓俄羅斯在這次戰爭中獲勝已經成為絕對的“政治正確”,因此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是防止戰場出現大規模轉折的必然舉動。尤其是對于缺乏重武器的烏克蘭而言,以主戰坦克為代表的重裝甲重火力武器裝備,無論是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下一步可能的機械化攻勢還是烏克蘭自己要繼續發起新的攻勢,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
遠水難解近渴 軍援未必好用
美歐援助烏克蘭的主戰坦克等重武器裝備,從數量上看是相當可觀的。現在確定的援烏主戰坦克包括美國的M 1“艾布拉姆斯”、德國的“豹2”和英國的“挑戰者2”,三者都是冷戰時代北約國家專門設計來應對當時蘇聯的“鋼鐵洪流”重型主戰坦克。
從技術參數而言,這3種主戰坦克與俄羅斯現在主要裝備的T72、T80和T90相比,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這些戰斗力主要指標上各有千秋,美歐的坦克略有優勢,基本處于同一時代的技術水準,但是在數字化信息化和電子技術領域,美歐坦克的領先優勢較大。如果美歐許諾的300多輛主戰坦克在短時間內全部到達烏克蘭,烏克蘭也有較好的訓練水平和戰術能力,集中在某一戰場區域使用,烏軍很可能在局部坦克交鋒中對俄軍形成一定優勢。
美國確定援烏的M 1“艾布拉姆斯”坦克。圖源:NYT
現在的問題是雖然美歐許諾提供主戰坦克,但各國提供的時間卻相差甚遠。美國表示M 1坦克技術很復雜,需要很多準備時間,可能要在今年底才能運達烏克蘭。德國則表示德國將從現役裝備中選擇部分坦克進行重新整備后運交烏克蘭,時間也不會早于夏天。動作較快的英國表示14輛“挑戰者2”坦克最快將在4月前后運交烏克蘭。也就是說,這300多輛坦克將分批進入烏克蘭,最早也要到4月才能交付烏軍。如果這樣,烏軍就無法集中使用這些坦克,難以在戰場上組成突擊集團,如果俄軍在更早時候發起攻勢,那就遠水解不了近渴。
其次,這些坦克由不同國家設計制造,各種設備系統差異較多,比如美國坦克使用燃氣輪機,英德坦克使用柴油機,零部件和燃料不通用;英國坦克使用120毫米線膛炮,美德坦克使用120毫米滑膛炮,零部件和彈藥也不完全通用。烏克蘭自身的軍工制造業承襲自蘇聯,無法提供零配件,因此所有零配件都需要三國提供,這對烏軍戰時的后勤維護是極為艱巨的任務。同時這些主戰坦克都重達60噸至70噸,烏克蘭的道路基礎設施沒有西歐那么發達,進入4月春季后,占烏克蘭國土大部分的平原和草原會普遍出現因冰雪融化而導致的“翻漿”現象,這些重型坦克的機動能力會受到很大約束。
另外,在俄烏沖突早期,美歐提供的各種單兵反坦克武器對俄羅斯的坦克部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和損失,烏克蘭如何對付俄羅斯坦克,俄羅斯自然也可以如何對付烏克蘭的坦克。現代戰爭是體系戰爭,在雙方武器裝備不存在技術重大代差的情況下,少數幾樣武器的強弱并不能決定戰場的走向,這對于俄烏雙方均是如此。
各方無意收手 春季戰火更猛?
烏克蘭戰事是否會升級,最主要的因素是相關各方的政治意愿。俄烏沖突發展到現在,對于俄羅斯、烏克蘭和美歐三方都已經是不能承受之重,各方都難以接受己方失敗的結果。
目前,烏克蘭領導人澤連斯基已經進一步要求美歐提供戰機、軍艦甚至潛艇、遠程導彈等大規模進攻性武器,要把戰場引向俄羅斯本土。要保證美歐對烏克蘭的支持長期不動搖,就必須保持烏克蘭戰事在美歐政界和輿論界的熱度,因此保持戰事一定的規模和烈度是烏克蘭的政治選擇。目前,美歐對繼續援助還沒有松口,但從過去一年戰事發展進程和美歐的政治意愿來看,只要戰事有需要,美歐更多的武器裝備進入烏克蘭也是必然的。
俄羅斯繼續“特別軍事行動”的政治決心依然存在。1月中旬,俄羅斯改組了軍事行動的指揮鏈,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被任命為烏克蘭戰場總指揮,這表明,俄羅斯準備在最高軍事戰略層面對本國軍事力量和軍事資源進行統籌協調。俄國防部長紹伊古提出將俄軍繼續擴充至150萬人,這意味著俄羅斯至少還要動員20萬人以上。
被迫離開家園的烏克蘭人。圖源:NYT
就人力和物力資源而言,俄羅斯要遠遠大于烏克蘭,如果進入長期消耗戰,即便有美歐援助,對烏克蘭顯然也更不利。俄羅斯雖然在戰事初期一度遭遇挫折,但俄羅斯畢竟曾是世界軍事超級大國,正如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場景,其從戰爭初期失利中學習戰爭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俄羅斯目前似乎也調整了軍事策略,并不追求短期內迅速達到目標,而是采取“熬”字訣,盡可能消耗對手的資源,以拖待變,希望能夠出現對己有利的形勢變化。
因此,烏克蘭戰事顯然近期內不會有減緩的趨勢,各方都還有繼續打下去的政治意愿和軍事潛力。在某些場合,為了政治需要,戰事規模和烈度還會有所升級,俄烏雙方都有在春季集聚力量發起攻勢以奪取更多戰場主動權的動機。
原標題:西方加大施壓、軍援升級,能否左右烏克蘭局勢?
編輯:楊四海
責編:周尚斗
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