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寫字等級考試下周開考 學寫一手好字是“增負”嗎?

導讀 圖說: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法展廳,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凌利中帶領老師們品讀筆墨意趣 上海博...

圖說: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法展廳,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凌利中帶領老師們品讀筆墨意趣 上海博物館供圖(下同)

這兩天,“練字”成了很多上海學生的一件頭等大事——2022年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寫字等級考試即將于下周五舉行,五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將分別參加一級和二級考試,每名學生須完成硬筆書寫和毛筆書寫試卷各一份。

面對自己孩子的“蟹爬字”,一些家長心焦,催著孩子臨時抱佛腳。雖然人人都知道,寫一手好字會在求職和升學過程中,給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漢字中又包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但是講到書法,很多人仍和枯燥、重復聯系起來。也有人覺得,現在的孩子夠忙了,還要“考寫字”,豈不是增加了負擔?

學一個字懂一類字 避免機械操練

在上海市教委發布的中小學課程計劃中,1至8年級每周有1課時用于寫字教學。然而,受到師資限制,不少學校由語文老師或對書法有興趣的美術教師兼任,專職書法教師卻存在大量缺口。為加強書法基礎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市教委要求,由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組織的“上海市學校書法基礎指導員研修班”開班,70余名來自本市各區的書法專職或兼職教師參加培訓。

“要讓我們的書法課堂變得有趣。”作為授課專家之一,上海書法家協會刻字與硬筆專委會主任陸維中強調,這是把孩子們吸引到書法世界的關鍵。很多老師習慣于上完課,布置孩子完成“兩頁大開本毛筆字”。32個字寫下來,很多孩子會覺得要花很多時間,有壓力。“如果只是重復性練習,孩子不理解字形結構,那么離開字帖他仍舊不會寫字。”陸維中認為,一周教孩子掌握4-5個字的書寫足矣,關鍵是培養孩子們觸類旁通的能力。比如,“木”“永”“水”“未”“本”“末”這幾個字,都是“中軸加撇捺”的結構,實際上用的是“永字八法”的原理,也涵蓋著西方黃金分割的原理——從圓心開始,一豎等于是半徑,撇捺也是半徑,整個底線如果呈現一個弧形,那這個字寫出來必定是美觀的。老師如果能帶領學生把這些道理揣摩清楚了,那么,學會了其中一個字,其他字的寫法便不是難事。

陸維中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請來“數字助教”,將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師示范、課后作業自批等環節,提升課堂效率,確保教學質量。這也是破解師資缺口的良方。

未必培養書法家 但要有審美能力

“你們看,趙孟頫的用筆,是否有花滑運動員羽生結弦在冰場上的那種感覺?藝術的本質是變化和統一,好的作品會讓你百看不厭。如果每一個筆畫都‘狀如珠算’,那就缺少了藝術性……”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法展廳,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凌利中娓娓道來,帶領老師們品讀筆墨意趣。結束導覽,凌利中通過講解如何圍繞董其昌《各體古詩十九首卷》開展辨偽和考據,告訴老師們書法鑒賞的三大方法:判優劣、辨真偽、明是非。

“學書法,一定到博物館、美術館來看原作,這是‘訓練’你的眼睛。”凌利中希望通過這樣的實地教學,鼓勵更多老師帶學生走入場館。“我們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書法家,但是一定要有審美的眼睛。”在凌利中看來,對普通觀眾來說,站在一幅草書作品前,搞不懂每個字究竟寫的是什么,沒有關系!如果能夠感受到書法里的氣韻,就足夠了。

上師大松江未來實驗學校書法教師陳萍對此深有體會。他曾經帶著孩子們走進韓天衡美術館,由美術館館長親自為孩子們進行導覽,專家則為孩子們開設古文字微講座。陳萍告訴記者,在松江區另一所學校任教時,桐鄉博物館曾經帶著印章走入校園,當孩子們戴上手套觸摸那些印章時,就像摸到了真實的歷史。

“就像凌老師所說,作為藝術教師,要通過書法教學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顆美的種子,而不是僅僅讓他們通過考試。”上海市西林中學書法教師金欣欣說。在她的課堂上,傳遞文化之美,更凸顯精神之美。學校位于金山,近代著名書法家白蕉正是金山人,金欣欣除了帶著同學們欣賞他的書畫,更感受他的愛國情懷。令她欣慰的是,一些孩子從零起步,在她的課堂上發現了學習書法的樂趣,加入了學校的書法社團。即便到了初二,學業日益繁忙,周六上午的活動時間,孩子們也從不缺席。有一個男生成績不佳,令老師和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在運筆習字的過程中,他開始“開竅”了。“我們用書法育人,培養孩子細致嚴謹的學習態度,懂得欣賞別人的美,包容別人的風格和觀點。”金欣欣說。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