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分析人士來說,如何判斷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合作伙伴”是一門學問。很多海灣國家都和中國來往密切,譬如沙特阿拉伯方面近期就發表消息,稱自己將作為“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和原油供應商”,在這一基礎上持續發展與中國的關系。這讓美國的反應非常大。然而這只是開始。
顯然,沙特阿拉伯并不是最后一個強調自己與中國關系之“最”的中東國家。事實上,這個指標在中東地區還有不少“競爭者”,比如另一個地區大國,甚至算是沙特的“世仇”——伊朗。
(中國對中東的經略,不僅僅在石油領域)
伊朗駐華大使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明確宣布中國是德黑蘭的“最大貿易伙伴”。考慮到這是在沙特宣稱自己是中國“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之后發出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就隨之呈現,中東的風向真的變了。
的確,在美國輿論看來,伊朗和沙特之間幾乎要發生沖突,要放棄今年上半年曾確立的共識,前不久彭博社等媒體的報道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可在面對中國時,這倆在中東實力排第一檔的大國,卻做出了不約而同的選擇,先后宣布與中國建立了最密切的關系。這個焦點的變化,也折射出中東地區的對外政策,與以前的圍繞著美國——不管是合作還是敵對——都有了類似180度的轉變。
(海灣國家主導的歐佩克組織正在嘗試重鑄自己的對外政策)
從歷史的角度看去,沙特阿拉伯也好,伊朗也好,它們圍繞的中心都曾是美國。在沙特看來,它是以如何應對主要盟友這個角度存在的;而對于伊朗,美國則是自己的主要敵人。而今,美國這個曾經的頂級角色在中東的舞臺上似乎變成了配角。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東各國基于經濟利益等多種考量,正圍繞中國,制定適合自己的全新政策。
事實上,伊朗對中國的關注可能遠超一般中東國家。中國對伊朗的經略也很突出。譬如從中方高層領導人第一次前往伊朗后,該國的朝野人士就一直熱衷于猜測一份中、伊之間簽署,為期25年的協議。
盡管這份協議在相當長時間里仍處于草案階段。但它還是成了伊朗政府對中國的一種幻想乃至臆想,每當伊朗國內有風吹草動,該國就會有意無意釋放一下這份協議的“草案”,強調一下伊朗的各種問題都會有中國幫襯。其中包括政治、戰略和經濟合作。
按照一份伊朗國內長期流傳的“協議草案”,中國會在簽約后的25年間對伊朗的基礎設施、電信等產業大舉注資,其投資額度有望達到數千億美元,作為交換,伊朗將向中國長期且穩定的供應石油。
(中國與伊朗的25年協議已成為伊朗朝野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到去年,這份傳說中的協議終于從傳說變成了現實,伊朗領導層對此也歡欣鼓舞。盡管協議的具體細節至今仍不明朗,但伊朗官方已不止一次向媒體暗示,它與此前該國坊間流傳的消息相比,基本上誤差不大,事已至此,伊朗如果私下自稱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當然,中國在中東影響力的提升也不僅僅是依靠簽署各種條約而來。從中國開始其“一帶一路”規劃開始,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經濟、科學乃至國防等領域開始和中國加強合作。
這其中除去伊朗與中國盛傳多年,最終落地的長期協議之外,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中國和阿聯酋等國的宇宙探索規劃,以及沙特從上世紀開始與中國敲定的東風導彈交易。這種合作共贏的項目正在近十年間給中國在中東贏得聲譽,這種良好關系也確保了中國從中東多個國家取得穩定能源供應。這種以和平方式取得中東能源保障的方式恰恰可以和近期無法控制中東油價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沙特從中國手中第一次取得了超越美國的安全保障)
當今的美國,不同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它,那時它握有全球工業產能,又控制著中東的石油企業,在這一基礎上在中東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美國以自己和以色列的利益為標準,去與中東其他國家打交道,這注定了他在強大的時候雖然能壓制中東,但是,他一旦失去了生產力和能源,那么他對中東的支配就要大打折扣了。
就目前局面來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和俄羅斯共進退的阿拉伯國家正在抓住美國從中東收縮力量,減少軍事存在的機會,嘗試利用能源武器確保中東國家的安全,并尋求在合適的時機重鑄秩序。這或許更要求他們和新的、穩定的、并且不會干涉各國內政的大國合作,而中國秉持的互利共贏外交政策也正好符合了中東國家的需求。中國也由此將成為阿拉伯國家的最大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