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半島問題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新一屆G20峰會受到了全球的關注。而就在這個敏感時刻,因為半島問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韓國總統尹錫悅十分意外的對外發聲,呼吁中日韓三國團結起來,聯手應對多重危機。但從美日韓三方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尹錫悅此番表態恐怕另有目的。
據韓聯社報道,尹錫悅是在G20召開前的“東盟10+3”會議期間,呼吁中日韓合作應對危機的。這位韓國總統強調,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中日韓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韓方期待包括領導人會議在內三國合作機制能夠早日重啟。
乍看上去,韓國似乎是在看到東亞安全局勢惡化后,尋求地區國家合作解決問題。但站在尹錫悅政府的立場上看,此次表態恐怕只是為緩和國內矛盾作出的一種姿態,本屆韓國政府親美親日反華的整體外交立場依舊沒有改變。
民調數據顯示,在上臺僅半年后,尹錫悅的施政滿意度已經降到了34.6%,可見韓國民眾對于其國內外政策的看法。特別是在半島局勢上,大部分韓國民眾都希望延續文在寅時期的政策,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不愿意看到家園再次燃起戰火。但尹錫悅政府現在緊跟美國步伐,不斷采取高壓手段,駐韓美軍和韓軍在三八線附近以及朝鮮半島周邊海域,進行了大量軍演,引發了半島北方的激烈反應。這既是韓國民眾不愿看到的,也是我國不愿意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尹錫悅特意提到了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自2019年的成都會議后,這一會議已多年沒有舉行,雖說其中有疫情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中日韓三國間矛盾難以解決。
在文在寅任期內,中韓關系基本保持了穩定,日韓之間卻因二戰強征勞工案等歷史遺留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雙邊關系在2020年8月前后跌至冰點。中日關系也因臺海局勢、釣魚島主權等問題越發緊張。而隨著尹錫悅上臺,韓國的外交策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國間的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
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本身就代表著韓國國內的右派勢力,在外交上天然親美親日反華。因此,在美國的居中調停之下,日韓兩國的關系其實正在不斷好轉。特別是在近日,尹錫悅與岸田文雄會面,雙方同意盡快解決二戰勞工等問題,努力修復兩國關系。
除了日韓關系,中韓關系也在發生著微妙變化,尹錫悅政府已多次在“薩德”反導系統入韓的問題上發聲,擺出了一幅不再履行韓方此前承諾,準備允許更多“薩德”系統入韓的姿態。中韓兩國針對這一問題的磋商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雙方只是同意暫時維持現狀。韓方拋棄文在寅時期政策,轉向針對中國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韓國改變對華外交立場之際,日本也沒有停下腳步。在自民黨內右翼勢力的推動下,岸田文雄政府正在通過采購美制導彈等方式擴充軍備。岸田本人也徹底拋棄了自己昔日的鴿派身份,在近日的國際閱艦式上,高調宣布了自衛隊擴軍,明顯是要針對中國。
同樣是在“東盟10+3”會議期間,岸田文雄煞有介事地宣稱,中國正不斷“侵犯日本主權”,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并且再次提及了臺海問題,擺出了一幅想要插手臺海的架勢。由此可見,在日韓關系好轉之際,兩國與中國的關系仍在不斷惡化。尹錫悅和岸田文雄也都知道這點。因此,尹錫悅此次跳出來呼吁中日韓合作,更多的做給國際社會看的,以便未來將東亞局勢惡化的鍋甩給我國。
當然,現在這種緊張局勢的出現,無疑有美國在其中推波助瀾。特別是在拜登上臺后,美國主動修復了在特朗普時期因駐軍費用出現裂痕的美日、美韓關系,加緊拉攏日韓政府,想要重新構建對華包圍圈,攪動亞太局勢。這既是美國在對華問題上的長期策略,也符合拜登政府的短期利益。
圖注:美日韓三方領導人會議
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拜登治下的美國,一度陷入經濟困境之中,而在亞太、歐洲等地挑起事端,一方面可以轉移國內視線,為自己的國內策略生效贏得時間,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國際安全局勢的惡化,吸引投資回流美國。在俄烏開戰后,歐洲資本大量流向美國就是明證,歐洲輿論甚至已經出現“歐洲的真正敵人是美國”的聲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拜登政府與日韓國內右派勢力的共同推動下,日韓與我國的關系短時間內難以全面好轉。只是由于中日韓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三方才沒有徹底撕破臉皮。如果日韓繼續一意孤行,在臺海、“薩德”等我國關心的問題上再進一步,東亞的局勢必然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