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屆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的FH-97A無人機隆重展出,這屬于新一代的高速隱身多用途無人機作戰系統,采用了智能蒙皮感知技術,配備分布式光電孔徑探測系統,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可在目標區域上空待擊6小時以上。
最引人矚目的是,FH-97無人機的內置彈艙中可掛12枚飛鴻-901巡飛彈來完成。作為飛鴻無人機家族中的重要一員,飛鴻-901巡飛彈除單兵攜帶外。還可以機載、艦載及車載等多種發射方式投入作戰,特別是與飛鴻-97隱身無人機的高效搭配,將使得敵方防不勝防,難以招架。
隨著近年來的蓬勃發展與廣泛運用,使得此前略顯神秘的巡飛彈系統在當今已毫無秘密可言,除外界所熟知的該系統制造成本低廉、便于大規模量產、極具費效比等突出特點外,巡飛彈還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首先是具備較強的任務彈性,通過在預定作戰區域內擁有較長的停留時間,使得巡飛彈除遂行戰場監視、目標定位、情報獲取、毀傷評估等作戰任務外。還可在自身動力耗竭之際,甄選出視野范圍內的高價值目標,隨后加速并調整姿態對其實施自殺式攻擊。由此可提高一線作戰部隊的快速打擊、快速反應、態勢感知及戰場生存能力。
其次是利用“蜂群”戰術,對敵形成飽和攻擊態勢,相較于各型無人機,在成本上擁有先天優勢的巡飛彈可謂是不二之選。
通過大量且具備不同功能巡飛彈的集群應用,協同作戰等,對敵探測、跟蹤及攔截能力造成體系癱瘓,使其陷入到被動局面,從而為奪取最終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全球已至少有14個國家擁有巡飛彈,其中較為出名包括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的“哈比”巡飛彈、美國航空環境公司的“彈簧刀”系列、俄羅斯ZALA航空公司的“柳葉刀”系列等。特別是美制“彈簧刀”系列巡飛彈,在此番俄烏沖突爆發后,當即成為美國對烏軍援的重點裝備之一,隨著該系統在俄烏戰場上的出色表現,使得其關注度也一路高漲。
與此同時,俄軍也不甘落后,作為回應,他們將“柳葉刀”系列巡飛彈投入戰場,參與到對烏軍地面裝甲集群,步兵單位及火力點等目標打擊行動中去,同樣取得了較為不俗的效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俄烏沖突的進一步擴大與雙方間巡飛彈斗法的日趨激烈,將使得該領域會再度掀起一股發展熱潮。意識到巡飛彈的不菲價值后,我國科研人員迅速展開行動,至于成果便是如今整個行業呈“井噴式”發展狀態,如在歷屆珠海航展及國外綜合防務展上相繼亮相的各型巡飛彈中便可見一斑。在作戰性能這一關鍵因素上而言,國產巡飛彈早已不遜色于國外同類產品,且因制造成本被大幅壓縮,由此形成當前的“白菜化”的局面,使得國產巡飛彈在國際軍售市場上極具性價比與影響力。
我國巡飛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國產巡飛彈研發之初,我國軍工科研院所與民營企業將重點集中在以極短作戰距離、小裝藥量戰斗部、適用于單兵攜帶等特征為主的巡飛彈上,如美制“彈簧刀”300,便是典型仿制對象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諸如此類巡飛彈是美軍針對中東地區反恐治安戰開發而來,打擊目標為無防護或是采取低防護水準的武裝分子、游擊隊及地面車輛等。反觀我軍作戰重心,則以具備高防護能力及高價值軍事目標為主,如敵方裝甲車輛、運輸車、雷達系統、導彈發射車等。 這就意味著,我國在發展巡飛彈這一裝備上,總體思路需要對照自身實際需求適時做出調整,進而避免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
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我們便看到了這種變化,參展裝備尺寸明顯擴大、相應地,戰斗部裝藥量也隨之提高,此外最突出的一點在于,始于單兵攜帶作戰的巡飛彈型號也大幅減少。也正是在這屆航展上,飛鴻-901巡飛彈首次與公眾見面,但相關性能諸元并未披露,直至前不久落幕的2022年泰國防務安全展上,外界才得以獲悉該系統的部分參數。
中國的國產巡飛彈在研發之初,受到美軍影響,也是將重點集中在以極短作戰距離、小裝藥量戰斗部、適用于單兵攜帶等特征為主的巡飛彈上,例如美制的“彈簧刀”300。不過,后來我們發現美國人的設計思路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彈簧刀300那種巡飛彈的戰斗部太小了,只適合低水平的治安戰。于是中國新巡飛彈的尺寸明顯擴大,射程和戰斗部裝藥量也隨之提高。
飛鴻-901巡飛彈的最大起飛重量為9.5公斤,戰斗部裝藥量達到3.5公斤,相當于1枚100毫米迫擊炮彈了,俯沖打擊薄弱的頂裝甲,能炸掉任何裝甲目標。 最大作戰半徑15千米、依靠電池驅動,巡航時間在1小時以上,巡航速度則為100千米/小時、巡航高度則保持在100米~150米范圍內,內置有機載數據鏈,采用光電/紅外導引頭。
發射升空后,飛鴻-901可最快加速至180千米/小時,迅速飛赴預定作戰區域,通過甄選鎖定目標后,將飛行姿態調整為俯沖方式,并以288公里/小時的速度予以目標致命一擊,CEP誤差可控制在2米范圍內。
此外,飛鴻-901輕量化版本,即飛鴻-901A巡飛彈也一同展出,該系統最大起飛重量3.5公斤、戰斗部重約0.5公斤。 由此可見,飛鴻-901雖名為巡飛彈,但在研發之初,設計人員就將其更側重與其他平臺融合,再加以“蜂群”戰術,從而更強調突出對敵飽和攻擊能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飛鴻-901或許早已跳出巡飛彈這個窠臼,至于尺寸與體積更小的飛鴻-901A,則將主攻單兵作戰。
在型號繁雜、功能不一的國產巡飛彈家族中,飛鴻-901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意味著我軍在巡飛彈發展與運用方面,已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從最初的亦步亦趨轉變成如今的全面以我為主,這背后,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艱難摸索與不懈努力。飛鴻-901的下一步重點,則將以接受實戰錘煉為主,通過在實際作戰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而才能使其成為真正的國產“彈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