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珠海航展上,殲20型戰斗機意外火了,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殲20戰斗機在地面啟動的時候,冒出了一陣陣“黑煙”,多多少少讓大家大跌眼鏡了一番,大家也都希望咱來說一說殲20的“黑煙”是怎么一回事。其實這事兒很簡單,殲20上有一個輔助動力系統,也就是小發,這個小發的主要作用是給飛機上電,飛機上了電才能帶動發動機渦輪葉片,從而啟動發動機,而這臺輔助動力系統剛啟動的時候,由于是冷機啟動,燃燒不充分,含碳燃料自然就會冒黑煙嘍,這事兒就這么簡單,你換成是美國的F-22A和F-35,它也一樣冒黑煙,沒什么大不了的。
其實,珠海航展上的殲20,更重要的是殲20飛行員披露出來的相關情況,一是殲20飛行員對外界表示的,殲20目前已經全部用上了國產航空發動機,我們都知道殲20剛試飛的時候,用的是AL31FN發動機,只不過咱們嫌棄俄羅斯的發動機推力不夠強,不少設計也都不先進,所以進口了一批拉到空軍5719廠做了些改進,進一步提高了該發動機的性能,這些發動機被稱為“再制造”版本的AL31FN。而現在,AL31FN終于換成了國產發動機,大概率是FWS10C太行發動機,它的主要外形特點是黑色的帶鋸齒的噴管,使用的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可以降低噴管重量,提高隱身性能等,同時該發動機的推力也大大提高了,足以滿足目前殲20的機動性需要。
二是殲20飛行員指出的,說目前的殲20在航空電子設備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個其實挺有意思的,咱們做個比喻哈,如果說第三代戰斗機是用塞班系統的手機功能機,那么第四代戰斗機就是用了安卓系統的手機智能機,和功能機相比,手機智能機的軟硬件交互是更為簡便的,尤其是在軟件性能上,可以通過不斷的系統迭代,刷出更多的系統功能來,目前的殲20戰斗機也是這么一回事,它的軟件可不用返回制造廠,能在外場快速升級,甚至連硬件本身都是可以插拔的,把合成電路板拔下來換一個新的板子上去,性能就能提升一截,這讓殲20的升級走上了一日千里的軌道,因此飛行員說殲20的電子系統有升級,完全不必意外,就是基操。
其實,目前對于殲20來說,更重要的是它到了該升級的時候了,以中國空軍的兩款第三代戰斗機來說,殲10戰機在1998年首飛,2004年正式裝備,但僅僅四年后,也就是在2008年,殲10的改進型殲10B就飛上了藍天;殲11也是如此,首批殲11差不多也就是跟殲10前后腳首飛的,但在2003年,殲11的改進型殲11B型的技術驗證機也開始試飛了,中間也就隔著五年左右的時間。回頭看看殲20,殲20的技術驗證機是2011年首飛的,在2016年左右裝備部隊,2021年開始大批量裝備,正好走過了兩個五年時間,也站在了技術改進的門檻上。
那么殲20將會如何改進呢?咱認為吧,主要有如下幾條:
一是航空發動機肯定得換了,現在殲20用的航空發動機是FWS10C,相比FWS10A,這個FWS10C主要是提高了推力,據說是從原來的12.5噸以上硬生生地把推力給提高到了14噸,推重比也做到了8.5以上,這算是到了第四代戰斗機的門檻上,也是確保殲20有一個基本的超機動性能的保證。
但是,這個14噸的推力對于殲20這款重型戰斗機而言,依然是不夠用的,這讓殲20的推重比也就是比第三代戰斗機稍微好一些的水平,離F-22A的差距還是蠻大的,而且FWS-10C的整體設計也算是先天不足,軍推和加力推力差距有點大,推力曲線不太適合殲20這款第五代戰斗機,非常影響殲20的超音速機動性,此外,由于推力不足,殲20也很難安裝矢量發動機,畢竟矢量發動機的推力損耗是比較大的,原本推力就不足,再損耗一些,這推重比就沒法看了。
因此,接下來殲20要改進,必然要把FWS-10C發動機給換掉,換成真正的第四代大推力航發,也就是我們熟知的FWS-15發動機,相比FWS-10C發動機,FWS-15的推力據說有15.5噸,未來可能會有16.5噸,這一下子就把殲20的推重比拉高到了可以和F-22A并駕齊驅,把F-35A甩在后邊的水平,再配合上殲20天下無雙的氣動設計,估計到時殲20的機動性天下無敵沒有任何疑問。
二是機體結構大概率是要改了,其實殲20戰斗機,啥都好,就是有一個不好,它的設計還是太老了一些,殲20的整體設計估計是在2008年左右完成的,那個時候中國的航空工業正處于一個即將騰飛的節點上,很多東西都是剛剛才出現,比如航空復合材料,那個時候咱們才剛搞定,但是距離批產T800級別的航空復合材料還有些差距,航空電子系統也是一樣。
這讓殲20在設計的時候,其實是很保守的,尤其是對于F35戰斗機來講,我們的航空復合材料使用量確實太低,不過這也很正常,這算是我們第一次上手研制第五代戰斗機,寧可整體設計保守一些,也盡量不要出現顛覆性的問題,航空復合材料就是這樣,用好了當然可以一戰封神,但是如果復合材料設計不過關,強度出了問題,那這飛機就是個半殘,得推倒重來,更何況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復材批產什么時候能搞定,要是飛機造出來了,復材批產遲遲搞不定,那殲20就無法量產,只能以一年幾架的速度,跟手工耿一樣慢慢騰騰地手搓。
所幸,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我們搞定了復合材料的批產,T800級別的復合材料已經開始大量運用,而且各種先進的設計理念,強度計算方法等也開始被運用到飛機的設計中,這讓我軍的第二款第五代戰斗機,也就是殲35戰斗機的設計顯然就有了些優勢,在復合材料的運用上比殲20好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因此,這個時候再繼續改進殲20,我們就有了將復合材料大量應用于飛機結構,表面蒙皮之類的可能,在機體結構上甚至可以大量運用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來制造飛機的整體壁板或者諸如此類的結構件,這將進一步降低飛機重量,客觀上也就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
三是飛機的航電系統和航空武器系統,這個倒是很好理解,畢竟相比不怎么好改的機體結構和發動機,飛機的航電系統是最好改進的沒有之一,殲20的航電我們之前也說過,這就是個現代的智能機,你想2008年的iphone是個什么情況,2022年我們都用上最新的iphone14了,因此,殲20戰斗機的航電系統肯定要改,估計改進之后也基本上能夠相當于iphone4s和iphone14pro的差距這么大。
總的來講,殲20戰斗機的改進,大概遵循幾個原則,機體更輕,推力更強,機動性更好,航電系統更先進,武器系統更致命,整體性能,咱認為不要多,也就比美國的最先進F35 BLOCK4更先進一些吧,勉勉強強當個世界最強的制空戰斗機,這樣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