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國的極度焦慮,為了圍堵打壓中國,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美國重新撿起了冷戰時期用過的手段,拉幫結派搞陣營對抗,試圖掀起一場“新冷戰”。
一、美國擴大“朋友圈”圍堵中國,損人不利己
為了圍堵中國,美國正從經濟、政治、軍事以及科技四方面組建“反華小圈子”。經濟上,拜登政府在“印太戰略”的基礎之上,又組建了各種“新群”,比如“印太經濟框架”。
雖然打的是增強經濟合作以及供應鏈穩定的幌子,但該經濟框架更多的是為了制定規則,而不是進一步對成員國開放市場。所以美國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了,就是要重塑自己在印太地區的經濟話語權,打造一個“經濟聯盟”,試圖通過這一框架將印太國家綁架到美國的“反華戰車”之上。
例如該框架將包含出口協調管制,意味著成員國要按照美國的規定,限制向中國出口特定的產品,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更是直言不諱的稱,這就是美國為中國“量身打造”的經濟圍堵計劃。
但美國明顯高估了自己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印太經濟框架”的設想提出后,相關國家并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終還是美國通過“美國-東盟”峰會,以及拜登親自訪問亞洲,才勉強將這一框架搭建完成。
不過,時至今日,美國的這一框架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也并不被外界看好。一方面,這不是為了促進開放市場而搭建的經濟框架,所以既沒有關稅減免,也沒有市場準入政策的放寬。
看不到實際好處還要替美國得罪中國,各成員國積極性自然不高。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正越發密切,各成員國清楚,在經濟領域幫助美國圍堵中國只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這種加入后既沒有好處,還有可能付出代價的經濟框架,最終垮臺也是必然的。而在科技上,美國將打壓的重點放在了芯片產業上,所以美國拉攏日韓兩國以及臺灣地區組建了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這一科技領域的“反華小圈子”。
美國此舉,名義上是為了找出芯片供應短缺的問題所在,實則是想要掌控芯片供應鏈的主導權。如此一來,除了逼迫相關芯片企業提交商業機密信息之外,還可以聯合三個成員對中國大陸的芯片產業設置貿易壁壘,阻斷大陸中高端芯片產業的發展。
在軍事領域,美國在“印太戰略”的基礎上拉攏傳統盟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印度組建了“四方安全對話”,這一軍事“反華”小圈子也被稱為“小北約”。美國組建這一對話機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中國進行施壓。
例如今年5月份,“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會議后的聯合聲明中,胡亂給中國扣上了“威脅海上安全”的帽子,其目的就是為了渲染“中國威脅論”,誤導輿論。
如今尹錫悅上臺后,也對該對話機制產生了興趣,這個“印太小北約”大有要擴容的趨勢,我們必須引起警惕。對于我們來說,美國的軍事訛詐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我們的整體軍事實力也在不斷發展。
但借鑒美國在俄烏沖突中一貫的手法,我們要警惕美國通過安全議題綁架中國周邊國家,逼迫他們對中國采取激進的立場,甚至是軍事挑釁,尤其是日本。
政治上,美國正整合全球政治資源,以意識形態為工具拉攏盟友在政治上站隊美國圍堵中國。尤其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G7集團,該組織名義上是經濟合作組織,但如今已經實質上成為美國實現自己地緣政治目標的工具。
在俄烏沖突中,G7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美國已然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近日召開的G7外長會上,G7集團的聯合聲明中再次提到了中國,而且還大肆干涉中國內政,面對這一現實,我們不得不對G7的動作提高警惕。
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是全方位的,而且拜登上臺后,更加注重整合資源,聯合盟友不斷擴大構建以“反華”為基礎的“朋友圈”,以達到預想中的打壓效果。
但美國的“美國至上”外交理念,使得美國在組建“反華小圈子”時過于貪婪,給不到盟友實際好處的同時,卻要盟友替美國的“對華戰略”作出巨大犧牲,這引來了盟友的強烈不滿。
例如印度直言看不到“印太經濟框架”帶來的經濟好處,主動退出了經貿領域的談判,韓國擔憂失去中國市場,在加入“芯片四方聯盟”之前強調不能限制對華出口,而且由于有臺灣地區的參與,該機制還必須在“一中原則”下運行。
G7內部的德法兩國近期也開始和美國唱反調,公開表態反對陣營對抗,中印關系的緩和也使得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中表現消極,今年的領導人會議也是以經濟議題為主,似乎是有意在淡化安全對抗,這表明美國推動印太地區陷入軍事對抗的圖謀未能得逞。
二、中國“朋友圈”正越來越大,又一國家想加入金磚
美國擴大“朋友圈”圍堵中國,最終“朋友圈”卻越來越小,這與中國“朋友圈”逐漸擴大,并且逐步加強合作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面對美國的圍堵打壓,我們并沒有選擇正面對抗,因為與美國打一場“新冷戰”不符合我們的實際利益,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是要取代美國的霸權地位,而是要推動多極化格局的形成。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正所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樣才能粉碎美國孤立中國的圖謀,并團結更多的反霸權力量,終結美國主導的霸權秩序。
當下,中國組建的重要“朋友圈”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上合組織,上合組織的前身是“上海五國”,旨在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邊境互信,維護區域安全。發展至今,上合組織的合作領域已經不止于安全,還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
正式成員國也從當初的6國擴展到如今的9國,另外幾乎每一年都會有十余個國家遞交加入申請。目前為止,上合組織共進行了兩次擴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上合峰會期間接納了伊朗為新的成員國。
第二個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該合作機制于2009年正式啟動,2011年吸納南非后,成員國發展到五個。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日趨完善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擴員的提議,并得到了各成員國的支持。
就連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沙特,近期也向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拋來了橄欖枝,而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阿爾及利亞趕在了沙特前面,正式向金磚國家提出了加入的申請。除此之外,阿根廷、伊朗也已經提出了加入金磚國家的申請,
總的來看,中國的這兩個“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中國的“朋友圈”之所以非常受歡迎,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無論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還是上合組織,都倡導多元化,主張通過合作對話化解分歧,具有極強的包容性。
第二,中國的“朋友圈”提倡在互不干涉內政,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各國的自主權不受侵害,各方利益都能實現最大化。這無疑與美國的“朋友圈”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中國的崛起,使得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看到了擺脫美國霸權的希望,所以不少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市場都爭相加入到中國的“朋友圈”。而在中國的朋友圈越擴越大的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也顯得越來越有心無力。
可以說,中美天差地別的外交理念,使得雙方各自的“朋友圈”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中國“朋友圈”中,各成員國摒棄文化與意識形態差異,以互利共贏為基礎展開務實合作,所以中國“朋友圈”的規模越來越大。
美國的“朋友圈”中,凡事都以意識形態劃線,充斥著冷戰氛圍,而且美國還時不時地犧牲盟友利益為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服務,所以“朋友圈”自然越來越小。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國的境遇正在深刻詮釋這句富含哲理的中國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