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了,要報復美國?德法兩國領導人放話了,歐洲是否能站起來

導讀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就開始如同收割韭菜一般地從歐洲掠奪財富。一方面,美國以國內市場四倍以上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天然氣,各大能源企業...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就開始如同收割韭菜一般地從歐洲掠奪財富。一方面,美國以國內市場四倍以上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天然氣,各大能源企業因此掙得盆滿缽滿;一方面,美國開出優惠政策,吸引飽受能源漲價之苦的歐洲企業前往美國投資設廠。這兩招讓歐洲各國損失慘重,德國連續數月通脹率都維持在百分之十以上的高位,德國央行甚至預測德國GDP可能在2023年出現萎縮。法國的通脹問題稍微緩和一些,但是第三季度的環比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零點二。面對美國的收割,歐洲的忍耐似乎也到了極限,十月二十七日,美媒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達成共識,準備對美國進行報復!

德國總理朔爾茨(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報道配圖

當地時間十月二十七日,美國媒體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道稱,雖然馬克龍和朔爾茨存在不少矛盾糾紛,但是兩人還是在二十六日舉行的午餐會上達成了一個共識:美國政府正在對歐洲進行不平等競爭,如果華盛頓繼續推行《削減通脹法案》,為企業提供天文數字的補貼和減稅的話,那么歐洲將不會坐視不管,而會考慮對美國發動貿易報復。另有消息人士稱,最近美國政府為美國電動汽車企業發放大量補貼,同時削減美國品牌電動汽車的稅款,吸引美國消費者購買本國電動汽車,這尤其讓德國的汽車行業巨頭感到憤怒。德國和法國都認為,美國大量發放補貼的行為,已經導致國際市場出現了嚴重紊亂,歐盟必須應對這一問題,必要時會與美國展開貿易戰。

此消息一出立馬引起了國際輿論場的激烈討論,雖然德國和法國此前多次抱怨美國“不夠朋友”,但是此次兩國領導人共同表示要對美國發起“反擊”和“報復”,這一性質和此前的抱怨是完全不同的。不過有專家認為,德國和法國對美國的反擊難有成效。在能源方面,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開采國之一,即使俄烏沖突導致了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但美國受到的影響仍然相對有限;在科技方面,美國掌握著絕大多數尖端科技,德國和法國無法在尖端技術方面卡美國的“脖子”,反倒是美國可以輕易禁止德國和法國運用不少尖端技術。即使是為企業發放補貼,德國和法國恐怕也拼不過美國,德法兩國GDP相加也不過七萬億美元左右,約等于美國GDP的三分之一。即使是打最基礎的補貼戰,德法也很難打贏美國。

甚至有一些專家認為,歐盟根本不可能對美國展開報復。如今歐盟內部意見四分五裂,不少東歐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對美國言聽計從,德國和法國對不少歐洲國家的影響力非常有限。更何況,歐盟在政治上長期不獨立,除法國外絕大多數歐盟國家有美軍駐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丈夫擁有美國國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和法國想要帶領歐盟對美國展開反制,顯然是癡人說夢了。因此絕大多數人對德法報復美國的計劃并不看好,大都認為馬克龍和朔爾茨的這番警告最終只會不了了之。如今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沒能取得成功,本國經濟形勢也萬分危急,因此只能收割歐洲的財富來緩解局勢。

目前歐盟的窘境充分說明了,沒有獨立自主的政治軍事地位,就不可能維護自身的經濟發展成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雖然經濟高度發達,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但因為其政治不獨立,最終經濟發展成果被美國掠奪一空,時至今日,日本的人均GDP仍然低于1995年的水平。而現在的歐盟,就很有可能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反觀中國,雖然多年來一直遭受美國的封堵,但是因為中國有著獨立自主的地位,一切政策制定以維護本國利益出發,所以在與美國的經濟戰中不落下風,甚至迫使美國主動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

雖然馬克龍和朔爾茨對美國展開報復的計劃很難成形,美國也幾乎不可能就此停止《削減通貨膨脹法案》,但是歐盟通過這幾個月的博弈充分認識到了美國視盟友唯“韭菜”的本質,對基辛格的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可是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應當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馬克龍和朔爾茨可以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對美國展開報復,本身就是一種突破和進步,象征著西方陣營內部的巨大裂痕正在出現。希望歐洲可以以此為契機,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