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為烏克蘭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對抗俄羅斯,就成為了西方國家政界的“政治正確”之一,一些反對為烏克蘭提供援助的人士甚至會被扣上“通俄”的帽子。不過最近,美國政壇的風向似乎有所變動,反對援烏的政商界人士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日前,美國權威媒體《外交事務》正式刊文,毫不留情地批評美國政府援助烏克蘭的行為不但損害了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還對全球經濟恢復和軍備控制問題帶來了負面影響。
美國《外交事務》雜志報道稱,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正在損害美國及其盟友,并有可能破壞全球經濟,使軍備控制進程更加復雜。
日前,有數十年歷史的美國權威政論雜志《外交事務》發表社論,稱拜登政府為烏克蘭提供援助的行為弊大于利。首先,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其中美國和歐盟遭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能源價格暴漲。其次,在政治方面,美國為了向烏克蘭提供援助,耗費了大量武器裝備和外交資源,最終削弱了“與中國進行長期競爭的戰略能力”。對于整個世界來說,美國的行為也可能導致“美俄關系跌至冰點”,破壞美國在核軍備控制等重大問題上的合作。《外交事務》還批評拜登政府,雖然“一直標榜自己會對基輔進行無限的支持”,但是卻從來沒有采取任何外交努力試圖讓局勢緩和。
十月以來,批評拜登政府援助烏克蘭的著名政界、商界人士紛紛涌現。首先是美國首富馬斯克提出了俄烏實現和平的四點意見,明確支持將克里米亞劃入俄羅斯、明確提出烏克蘭應保持中立,因此這一提議被認為是明顯偏向俄羅斯的。隨后,美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共和黨眾議院領袖明確表示,援助烏克蘭“并不是美國政府唯一要做的事情”,彭博社更是報道稱一旦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取得國會控制權,就會削減乃至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本周,更是有三十名民主黨議員聯合上書,希望拜登可以放緩援烏力度。盡管這封聯名信在發表后不久便被撤銷,但也可以看出目前美國政壇、商界對美國政府大力援助烏克蘭的行為普遍不滿。
《外交事務》作為權威雜志,對于美國政商界反對拜登政府繼續援烏的理由分析的相當到位。首先美國大力援烏,讓其分身乏術,難以完成其遏制中國的野心。比如美國陸軍的王牌部隊第101空中突擊師常年部署在美國本土或亞太地區,然而為了防備俄羅斯,美軍將這支精銳部隊調往了羅馬尼亞,這也是這支部隊二戰結束以來第一次被部署到歐洲。美國為了生產烏克蘭軍隊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宣布暫停向臺灣交付M109A6自行火炮。這種對烏克蘭不計成本的援助打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讓其難以實現其戰略目標。
其次,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大大削弱了美國的戰備能力。多家媒體均報道稱,烏軍在前線一天的炮彈消耗量,幾乎和美國兵工廠數周的產量相近。如今美國及其盟友已經為烏克蘭援助了超過一百萬發炮彈,美軍部分武器裝備的庫存水平已經降至警戒線附近,再這樣援助下去,勢必會大幅度削弱美軍的戰斗力。
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意識到,頓巴斯問題涉及俄羅斯的核心利益,俄羅斯會為了獲得這場沖突的勝利而不惜一切代價。如果美國逼人太甚,那么最終或許可能會引發美俄之間的軍事沖突甚至全面戰爭。對美國來說烏克蘭不過是一枚棋子,美國沒有必要為了一枚棋子而冒與核大國爆發沖突的風險。只要烏克蘭可以消耗俄軍的人員和裝備、消耗俄羅斯政府的財力,對美國來說就足夠了。美國政府沒有必要為了烏克蘭傾盡所有。
總而言之,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拋棄烏克蘭的傾向愈發明顯。一枚棋子在完成任務后被拋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為了避免被拋棄,烏克蘭只能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地對俄軍發動絕望的反擊,白白浪費了大量士兵的鮮血和生命。這就是將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寄托到他國身上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