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外交政策屢碰壁,拜登將“槍口”對準盟友,并試圖挑起軍備競賽

導讀美國的外交能力有多差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至今仍未向超過90個已經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派遣大使,而中國的大使職位無一空缺,在...

美國的外交能力有多差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至今仍未向超過90個已經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派遣大使,而中國的大使職位無一空缺,在外交態度層面上,中國完勝美國,比較外交成果的話,美國更是相形見絀。

中國正是憑借著負責任的大國風范和積極的外交態度,在全世界建立起了宏大的戰略合作框架,成功構筑了全球最大的外交網絡。反觀美國,在議會機制的影響下,大使人選成了政治交易的籌碼,面對瞬息萬變的政治局勢,美國拖沓的行政效率無疑是拖累外交工作的最大短板。

在外交理念上,中國秉持一律平等的原則,不會以大欺小,以強欺弱,而美國總是自詡世界霸主,外交工作充滿著傲慢與偏見,強行給自己設置中美對抗的枷鎖。因此,中美的外交差距將越來越大,美國挑動世界分裂的狹隘外交最終是損人不利己。

一、外交成為美國最大軟肋

最近,美國媒體報道了一篇關于中國承包商在巴拿馬修建基礎設施的文章,以羨慕的口吻描述了中國的外交影響力已經遠超美國,在中美競爭中,外交成為美國最大軟肋。

事情是這樣的,巴拿馬被美國視作為“后院”,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交通樞紐,但就是這么一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國家,美國在當地的大使職位居然空缺了四年之久。

2017年,中國與巴拿馬正式建交,不到一年時間,中企就擴建了巴拿馬運河大西洋端的瑪島港。從此以后,中國和巴拿馬就加大合作力度,中方還將修建了一座擁有6車道的巴拿馬運河第四大橋,預計2023年就能竣工。

據了解,當時巴拿馬當局進行項目招標時,遭到了美國的極力阻撓,最終選擇了中國,這讓美國體會到了極大的外交挫敗感。

其實這事兒美國還真怪不到中國頭上,早在19世紀末,美國就控制了巴拿馬運河,但就是在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美國就是不消化這只“煮熟的鴨子”,遲遲不競標投資搞建設,最終,巴拿馬選擇同中國發展關系。

不僅是在美國的“后院”,包括南太平洋地區也是如此。此前,美國就在南太地區搞了個峰會,結果好幾個國家不買賬,特別是所羅門群島,無視美國施壓跟中國簽訂了安全合作框架協議。美國外交再次受挫,中美地緣政治影響力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后,美國媒體總結稱,美國屢屢吃虧的根源就是外交能力太差。美國外交人員協會主席魯賓表示,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他認為,中國外交更注重商業投資,而美國更注重政治和軍事,顯然前者更吃香。

當然,如果美國以此炒作“中國威脅論”就大錯特錯了,追根究底,造成這種外交成果反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把外交當作共同發展的鑰匙,而美國把外交當作維系霸權的工具。

所以說,和中國進行外交往來是互惠互利,而美國一旦找上門來,就不怎么受到其它國家的待見。用基辛格的話來說,做美國的敵人的確危險,但做美國的盟友才更為致命。

二、美國外交受挫,拿盟友“開刀”

1、首先就是歐盟,歐洲能源危機美國不是不知道,為了切斷俄羅斯和歐洲的能源關系,美國不惜策劃針對能源基礎設施的襲擊,冒著沖突升級的風險也要抬高歐洲能源價格,然后通過液化天然氣瘋狂收割歐洲財富,對此,法國和德國領導人均批評美國“不仗義”。

2、再說亞洲盟友韓國,早些時候被美國逼著加入了“芯片四方聯盟”,得罪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韓國也在2014年以來首次陷入貿易逆差,成為美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的最大受害者。不僅如此,美國還在《降低通脹法案》中狠狠地宰了韓國一刀,逼迫韓國電動車產業遷移美洲。

3、再說說美國一直援助的烏克蘭,用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的話來說,烏克蘭已經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完全喪失了自主權”。如今,烏克蘭的經濟正在面臨崩潰,需要償還超過1000億美元的債務,而且這個數字和利息仍在增加。

三、美智庫發布報告,評定美軍“虛弱”

美國奉行“利己主義”,動不動就拿盟友“開刀”,所以外交路線就走偏了,盟友們都開始不買美國的帳了,比如說近段時間以來,德國、沙特、土耳其紛紛開始向中俄示好。

美國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不能把自己和中俄的關系搞得太僵,不然盟友全倒戈了,所以拜登強調說,“不尋求與中俄發生沖突”,華盛頓準備好“激烈競爭”,但“不一定有沖突”。同時拜登還明確表示:美國希望通過外交手段,“在最好的軍隊的支持下”,繼續在世界上發揮主導作用。

拜登這番自相矛盾的話是什么意思?外交不夠,軍事來湊,談不攏就讓軍隊派到對方家門口是不是?于是美國持續走偏,外交工作上不思變通,反而在全球各地提高軍事存在,大搞軍備競賽。

當然,拜登這么做也是有客觀需求的。此前,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了一份美國軍事實力指數,9年來首次將美軍評定為“虛弱”,認為當今美軍無法捍衛美國核心利益的風險與日俱增,可能連一場重大地區沖突都無力應對。

報告顯示,美國陸軍評價為“較弱”,海軍“弱”,空軍“非常弱”,太空軍“弱”,只有海軍陸戰隊的評價為“強”。

從數據上來看,2005年到2020年間,美國海軍艦艇僅增加了5艘,造船業極度萎縮;超過1/3的艦艇處于部署之中,是冷戰時期的兩倍,修船廠不堪重負,現狀就是新船跟不上,舊船遲遲無法退役。

空軍現狀更不容樂觀,戰斗機和轟炸機規模只有冷戰末期40%的水平,F22的戰備僅50%,彈藥庫存用不了一個月,戰機的新舊更換至少還要兩三年,熟練飛行員的數量就更少了。

再說陸軍,資金缺口近600億美元,人員缺口超過2萬。看起來很糟糕是不是,實際上美國在軍費上已經投資了超過8000億美元,占GDP的3%,當然和冷戰時期的5%比還是有點差距的。

在技術方面,美國最近剛剛成功試射了一枚探空火箭,測試了高超音速技術,然而俄羅斯早已投入實戰,中國也取得技術突破,優勢地位明顯。總結下來就是,美國人還是認為軍費低了,別說威懾了,連贏得戰爭都不見得能做到。

四、美國加緊提高軍事威懾能力,正挑起軍備競賽

對此,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要求,五角大樓必須采取緊急措施來維持和加強美國的威懾力,雖然中國是主要挑戰之一,但俄羅斯才是近期美國及其盟友最嚴重的威脅。

文件要求美國必須繼續依靠“戰略遏制”保衛領土不受侵犯,研制新一代攔截導彈,與北美、印太、歐洲、總動部分國家建立一體化防空反導架構,改進對抗高超音速武器的設備。

此外,文件還指出美國將與俄羅斯就新的軍控條約進行談判,取代《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降低和擴散風險。當然,這又是美國一貫的雙標行為,俄羅斯要削減核武器,但美國卻可以對東歐和澳大利亞進行核擴散。

據悉,美國已經加速在歐洲部署B61-12改進型核彈,可能今年年底就能完成部署,對俄羅斯形成核威懾。俄羅斯方面對此批評稱,俄方已經承諾不會使用核武器,美國此舉是在營造俄羅斯違背諾言的假象,故意制造核緊張。

除了在歐洲部署核武器以外,美國還向日本出售了射程超過125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并積極與韓國進行在半島部署戰略武器的討論。

美國軍控官員指出,我們正處于一場軍備競賽中,華盛頓必須盡可能為盟友提供核保護傘,并解釋稱美國雖然不主張擴大核武庫,但在“特殊時期”是“可以理解的”。

從美國近期在歐亞地區的種種動作可以看出來,外交頻頻受挫的美國有些生氣了,氣急敗壞之后瘋狂提高軍備水平,不斷在核問題上試探歐洲和半島局勢,令人擔憂。可以預見的是,美國的霸權越是衰落,外交越是碰壁,它就越發瘋狂,戰爭的風險就越高。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