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近日,我外長王毅接受了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的到任拜會,二人展開了面對面的深入會談。據報道,王毅外長歡迎了伯恩斯的任職,并指出,現在正是中美關系的關鍵時刻,希望伯恩斯能夠成為中美兩國的橋梁、紐帶。
當下國際局勢動蕩復雜,危機、機遇并存,王毅外長強調,眼下整個國際社會都希望能夠看到中美關系趨于穩定,這就需要中美兩國在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等基礎上一同發展雙邊關系。
此外,王毅外長當著伯恩斯的面格外提到,中美兩國同為世界大國,中國無意改變他國,美國也不應該守著那套老舊的霸權思想,也不應該試圖從“實力地位”的角度出發與中國對話。
王毅外長這番話,一方面表明了中國的態度,即希望推動中美兩國關系重回正軌,同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美關系現存的問題主要來自于美方的對華偏見。此外,其實這也是對伯恩斯,或者說對美國的一個提醒,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從前的中國,美國的那套霸權思維對中國沒用。
換句話說,其實王毅外長也是在勸誡美國,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并以務實的態度同中國合作。對于王毅外長的言論,伯恩斯也是表示認同,他認為中美關系不論是對于兩國還是世界,都十分重要。
當著我外長的面,伯恩斯還作出重要承諾,稱美方愿以負責任的態度同中方管控分歧、加強合作。
說到底,在緩和、發展中美關系上,中美兩國其實是存在共識的,這不僅僅是應對動蕩局勢的需要。更深層次的,還是中國的日益強大,國際話語權提升帶來的影響力,讓美國無法忽視中國。
但從現實來看,其實中美關系轉圜的關鍵還是在于美國的具體行動。近段時間以來,類似伯恩斯此次的表態不在少數,比如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克里就接二連三地呼吁中美重啟氣候合作,并向中方發出了會晤邀請。
但問題是,美國的呼吁僅僅停留在口頭層面,并未從實際行動上進行改善。此前,拜登就多次強調美國堅持“一中原則”,但事實上卻依舊放任美國三號人物佩洛西竄臺,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并且違背了拜登對中國做出的“不支持臺獨”的承諾。
并且,時至今日,拜登政府依舊沒有就佩洛西竄臺一事向中國大陸做出任何解釋。此外,拜登政府仍在推進與臺當局之間的軍事“合作”,攪亂臺海的穩定局勢。眾所周知,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涉及我們國家的核心利益,美國頻繁插手臺灣問題,就足以看出,在這方面美國對華誠意明顯不足。
另外,經濟交流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一定程度上,中美之間若是能維持穩定的貿易合作關系,那在雙方互相尊重主權的基礎上,中美關系的發展自然也就存在巨大的潛力,但美國的所作所為似乎都在給中美經濟交流設置障礙。
拜登多次強調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但事實上,美國現在不僅沒有完全解除對華商品加征的高額關稅,甚至還在近期被媒體曝出,新增了一些對中國能源企業的限制。也就是說,拜登政府非但沒有在推進中美合作上做出積極舉動,反倒還增設了中美之間的貿易壁壘。
由此不難看出,美國目前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雖然表面多次呼吁要促進中美關系,但事實上卻依舊沒有走出上屆政府的困境。而造成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拜登政府沒有將自己的承諾付諸實踐,說白了就是空有承諾卻沒有執行能力。
于政治層面,從中方的多次警告與行動中就能看出,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我們不存在任何妥協的空間,美國必須要明白,中國的主權不容任何人、任何國家侵犯,只有擺正對華態度,才能防止誤判,為中美關系的發展找到正確的軌道。
于經濟合作層面,拜登政府曾多次被曝出有減低對華關稅的意向,但最終未能實施,從美國的猶豫態度就能看出,或許現在美國依舊抱有“僥幸心理”,一邊想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一邊卻不愿主動做出行動。
但若是美國認為能夠依賴這種霸權施壓就能緩和中美關系,那是完全不現實的,現在的局勢已經十分清晰了,中國的態度一向都是明確的,愿意與美國加強聯系,穩定關系。可以說,中美關系不存在“自動駕駛模式”,美國必須做出切實的行動,才能有利于中美關系的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的承諾向來都是說到做到,現在只有美國言行一致地履行對華承諾,才是對中美關系的積極推動,才是作為一個大國應有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