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俄軍集結完畢,赫爾松大戰一觸即發,德法打響“反美”第一槍

導讀俄烏沖突已經打了8個多月了,烏軍靠著美西方的援助,不僅頂住了俄軍的進攻,而且自9月底開始還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不過最近烏克蘭的一則征...

俄烏沖突已經打了8個多月了,烏軍靠著美西方的援助,不僅頂住了俄軍的進攻,而且自9月底開始還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

不過最近烏克蘭的一則征兵消息顯示,“烏克蘭人很快就要打光了”,烏軍不得不考慮集中兵力與俄軍展開一場大決戰。近期烏克蘭政府宣布了新一輪的征兵令,烏克蘭60歲以下的成年男性均在征召的范圍內,與軍事領域相近職業的女性也有可能被征召。

這表明,烏克蘭這輪反攻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損失慘重。據美情報人員分析,烏軍的損失已經高達40萬人,如果這個數據真實可靠,意味著按照烏軍的打法,很有可能已經無法繼續在多線進行反攻,必須集中兵力尋求單線突破。

一、美國有兩大政治盤算

綜合俄媒消息,當前烏軍除了在赫爾松地區有反攻行動之外,頓巴斯地區以及扎波羅熱方向基本上都處于守勢。此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拜登政府在俄烏沖突上還有著兩大政治盤算。

一方面,當下正值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與共和黨在援助烏克蘭一事上產生了分歧,拜登承諾將維持對烏克蘭的軍事以及經濟援助,直到沖突結束,而共和黨則持相反意見。所以拜登以及民主黨需要烏軍拿出點成績,證明美國對烏提供軍援是有效且“正確”的選擇,這將有助于提振民主黨的選情。

另一方面,烏軍反攻效果越好,俄羅斯未來升級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進一步將俄羅斯拖入戰爭泥潭,而且還能夠加速促進歐洲的資本以及企業流向美國,填補美國加息給經濟帶來的虧空,以及緩解美國長期存在的產業空心化問題。

為了達到這兩個政治目的,美國近期又宣布了價值2.75億美元的新一輪對烏軍事援助。所以總的來看,烏克蘭人員損失過多,已經很難在多線發起反攻,只能尋求單線突破,而拜登政府也期望烏軍近期能夠在戰場上有所突破。

這也就意味著,俄烏之間一場大戰將難以避免,而烏軍選擇的決戰地點,大概率就是赫爾松地區。烏軍之所以要選擇集中兵力在赫爾松地區與俄軍決戰,主要有戰略以及戰術兩個層面的考量。

在戰略層面,烏軍此前宣傳的反攻目標,就是“收回所有被俄軍控制的領土”,包括克里米亞,而赫爾松地區是克里米亞的橋頭堡,想要重新奪回克里米亞的控制權,就必須先拿下赫爾松。

二、赫爾松大戰一觸即發,烏克蘭已開始布局

而從戰術層面來看,烏軍主要考慮兩大因素。首先,對于烏軍來說,縱觀整個俄烏戰線,赫爾松地區是唯一一個有可能大規模圍殲俄軍的戰線,因為盧甘斯克、頓涅茨克以及扎波羅熱地區均有堅固的防御攻勢。

而且一旦俄軍發現情況不利,有被包圍的風險,隨時都可以選擇后撤。這也是為什么烏軍在此前的反攻中從俄軍手中奪回了不少領土,但始終未能對俄軍造成重創的原因所在。但是赫爾松地區不同,赫爾松被第聶伯河一分為二,而且連接河兩岸的唯一一座橋梁已經被烏軍炸毀,無法使用。

俄軍只能依靠搭建浮橋完成后勤補給,但浮橋的運輸效率極低,而且當戰事不利需要后撤時,也必須搭建浮橋,撤退效率極低。所以這里的俄軍相當于背水一戰,如果選擇死守,一旦戰事不利,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傷亡。

此外,冬季馬上就要來臨,第聶伯河河面大概率會結冰,但冰層較薄,非但不能支持裝甲車輛通行,而且還會給搭建浮橋增添難度。所以烏軍集中優勢兵力,一旦能夠突破俄軍防線,有可能實現對右岸俄軍的圍殲。

其次,赫爾松地區的地勢平坦,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區,屬于典型的易攻難守地形,烏軍此前已經進行了數次試探性進攻,結合北約提供的情報支持,大概率也已經摸清了俄軍的防守狀況。

再者,烏軍在赫爾松方向獲取西方的援助非常方便,從羅馬尼亞或者波蘭進入烏克蘭的西方軍援,可以直接通過敖德薩、尼古拉耶夫輸送到前線。

更重要的是,烏軍即使強攻不下,也可以使用其他招數,例如襲擊赫爾松上游地區的卡霍夫卡水電站,一旦大壩崩潰,赫爾松大量城鎮都會被淹沒,俄軍只能被迫撤離。

目前,烏軍正利用“海馬斯”火箭炮對大壩進行襲擊,盡管俄軍在此處部署有大量防空力量,但仍然無法絕對保證大壩的安全。所以對于烏軍來說,在赫爾松地區,尤其是第聶伯河右岸與俄軍展開大決戰,是當下最佳的選擇。

而且烏軍正在尼古拉耶夫以及赫爾松以北集結兵力,俄軍當前也必須作出選擇,要么撤回到第聶伯河左岸,以河流為天然屏障阻擋烏軍進一步進攻。要么選擇在右岸死守,與烏軍正面打一場大規模會戰。

三、俄軍30萬預備役集結完畢,將開展多線作戰

據《紐約時報》10月28日消息,俄軍正在向赫爾松地區增援,新抵達的部隊大約在1000人左右。這說明俄軍并沒有打算放棄第聶伯河右岸的陣地,而是選擇與烏軍正面對抗。

此外,俄防長紹伊古日前已經正式宣布,俄羅斯此前動員30萬預備役的任務已經全部完成,俄軍兵員不足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這意味著俄軍在戰場上能夠做的選擇將更多。

除了增援赫爾松外,俄軍最近有大量兵力出現在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境地區,隨時都可以直取基輔。所以赫爾松大戰一旦打響,俄軍可能不止在赫爾松地區有所行動,而是多線聯動,俄軍的動向有可能會迫使烏軍修改反攻計劃,不得不抽調更多的兵力拱衛基輔。

四、扛不住了,法德率先打響“反美”第一槍

俄烏雙方均已經在赫爾松地區布下重兵,一場大戰將在所難免,而這場大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著整個俄烏沖突的結局。

對于美國來說,只要能夠將俄烏沖突延續下去,把俄羅斯拖入戰爭泥潭,就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樂于見到這場大戰的爆發。但俄烏沖突帶來的溢出效應,已經讓歐洲接近崩潰,大戰還沒有開始,歐洲可能就要先扛不住了

據觀察者網消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日前的午餐會后達成共識,將攜手對抗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雖然聽著好像和俄烏沖突沒有直接關系,但實際上德法此舉,就是對美國不斷拱火俄烏局勢的不滿。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各國跟隨美國對俄羅斯能源實施了大規模嚴厲制裁,使得歐洲能源供應出現短缺,進而引發了嚴重的能源危機。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開始大幅度飆升,再加上歐洲本就存在著嚴重的通膨問題,致使歐洲企業不得不在停產與轉移生產線之間做選擇。

所以俄烏沖突期間,大量的歐洲企業遷往美國以及中國,歐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去工業化”危機。而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中明確規定,凡是在美國本土或是北美自貿區生產組裝的電動車,都能夠享受高額補貼。

汽車制造是最復雜且產業鏈最長的產業,所以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將吸引大量海外企業赴美設廠,尤其是對歐洲企業格外具有吸引力,因為除了補貼之外,美國的能源價格也比歐洲便宜的多,這將導致歐洲制造業大規模流向美國。

所以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美國施行《通脹削減法案》,擺明了是要狠狠地收割歐洲,以填補自身虧空。

這一法案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經被拜登簽字生效,德法兩國領導人此前一直沒有站出來反抗,很有可能是還對美國抱有希望,認為美國很快會從俄烏沖突中抽身,如此一來俄烏沖突對歐洲經濟的沖擊將會逐漸減弱。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美國的貪婪,眼下冬季即將來臨,俄烏沖突卻呈現升級的態勢,這讓歐洲意識到,美國這是打算對歐洲下死手,要吸干歐洲工業體系,如果歐洲再不反抗,遲早會淪為美國霸權的犧牲品

所以盡管當前德法之間仍然存在諸多分歧,但依舊選擇團結一致打響了“反美”第一槍。對于德法來說,目前至少有兩個手段可以回擊美國。第一,和美國采取相同的補貼措施,盡可能地留住本土企業,但大規模補貼很容易引發美歐之間的貿易戰

第二,《通脹削減法案》破壞的是全球電動車產業鏈,所以美國的做法也引起了中日韓的強烈不滿,德法可以與中日韓攜手,在WTO提起訴訟。

顯然,美國只顧及自己利益,通過行政手段破壞自由市場的做法,已經引起了盟友的強烈不滿,德法勇于站出來反抗,說明美歐關系已經開始破裂

而且德國總理朔爾茨在11月初還將訪華,這說明歐洲正在逐漸調整戰略,一旦美歐發生大規模貿易摩擦,歐洲很有可能會迅速向中國靠攏。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嚴重破壞了全球化進程,這本就是逆勢而為,所以最終逐漸被全世界孤立也是必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