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宣布訪華,多家德企CEO將同行,汪文斌證實并公布具體時間

導讀在朔爾茨多次表達訪華意愿之后,我國外交部做出了回應。28日,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證實,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于11月4日率團訪華。據知情人士...

在朔爾茨多次表達訪華意愿之后,我國外交部做出了回應。28日,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證實,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于11月4日率團訪華。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還有眾多德國知名企業的首席執行官(CEO)。這些企業包含運動用品制造商阿迪達斯、汽車制造商大眾、電子電氣巨頭西門子、生物技術巨頭拜恩泰科。

除此之外,默克、拜耳、寶馬、德意志銀行等知名公司的CEO也在訪華名單之上。很顯然,德國政府這回整出這么大的架勢,必然有所求。

事實上,選擇這樣的時間,帶領這樣龐大的代表團訪華,朔爾茨政府已向我們表明了態度,那就是德國需要中國的幫助,德國需要中國市場,需要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此外,朔爾茨政府此舉也說明,他們已經將把同中國合作設定為了德國今后的發展道路。但要指出的是,朔爾茨政府內部仍存在不小的“反華”聲音,他們想讓德國與中國在經濟上“脫鉤”。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的態度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今年9月,哈貝克宣稱德國政府將考慮對中國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尤其是在兩國的貿易問題上。

哈貝克表示,基于現實情況考慮,德國政府已無法在對華問題上繼續保持天真。哈貝克是德國綠黨的成員,綠黨是德國國內主張對華強硬的一個黨派。

在朔爾茨政府中,像哈貝克這樣的官員并不少見,這在中國企業收購漢堡港一集裝箱碼頭股權一事中就有著明顯的體現。

此前,包括哈貝克主管的經濟部門在內的6個聯邦部門都不同意中國企業獲得漢堡港的部分股權。他們已經準備否決這一收購案,但醒悟過來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卻要求他們與中國企業達成妥協。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的時候,德國政府就籌劃著讓中國企業入股漢堡港了,因為這是基于德國利益的考慮。

近些年,中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的中國既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也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若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貨運在哪個國家的領土上流通,這個國家就能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中國企業并非只能選擇德國的漢堡港,與德國相鄰的荷蘭、比利時等國,都有著交通便利的大型港口,而且他們也有著同中國企業合作的意愿。

若中國企業選擇了這些國家的港口,那漢堡港和德國企業將錯失發展機遇。在今后,德國發往中國的很大一部分貨物就需要經過他國領土,從他國港口發貨,這將削弱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那些德國政客不是不清楚這一點,但他們仍堅持阻止中國企業入股漢堡港,是因為他們把所謂的“政治正確”放在了首要位置。

在他們看來,同俄羅斯展開合作就是“通俄”,同中國展開合作就是“通中”,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德國必須避免。

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德國經濟為什么能取得發展,也不會思考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和中國的廣闊市場對德國企業的重要意義。

在這些德國官員口中,使用俄羅斯能源是上屆政府的重大失誤。

他們認為,就是默克爾致力于推動俄羅斯對德國的供氣項目,才會讓德國過于依賴俄羅斯能源,默克爾的“錯誤政策”導致德國在當下陷入了能源危機。

有了對俄“依賴”的“前車之鑒”后,這些德國官員更加肯定,如果德國不擺脫對華“依賴”,那中國將會有“控制和要挾”德國的能力,從而“危及”德國的國家安全。

因此,他們想找到替代中國的新市場,但這顯然沒有那么容易。世界市場總共就這么大,作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經略百年以上的國家,凡是可以開辟的市場,早被德國開辟了。

而且對于德國企業來說,少一份市場就少一分利,多一份市場就多一分利,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如今的德國政治家卻天真地想要同中國“經濟脫鉤”。

德國企業家無疑是不滿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最大的威脅其實來自于美國,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當下,美國政府正思考如何從歐洲盟友身上吸更多的血,以保證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

盡管當前朔爾茨已經有改變的意思,開始明白德國離不開中國市場,但德國政府內部仍然存在著排斥中國的聲音。

所以朔爾茨此次的訪華之旅是否會取得成果,中德關系能否穩定發展、雙方合作會不會進一步加強還有待觀察。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