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槍導彈打爆俄軍坦克,遍地殘骸!我們中國怎么辦?完美方案來了

導讀隨著俄烏戰爭越來越激烈,俄軍和烏軍之間發生了大量的坦克突擊和反坦克作戰,雙方都有大量坦克的損失。專門追蹤俄軍武器裝備損失的Oryx網站...

隨著俄烏戰爭越來越激烈,俄軍和烏軍之間發生了大量的坦克突擊和反坦克作戰,雙方都有大量坦克的損失。專門追蹤俄軍武器裝備損失的Oryx網站,給出了最新數據,開戰至今,俄軍已經損了1200輛坦克和2260輛裝甲車。

從俄烏戰爭二十多天的戰場廝殺狀態看,現役主戰坦克在攻擊無人機和靈巧型反坦克導彈面前的生存力比較低,呈被動挨打之勢。俄軍損失的坦克,有很多是被美制標槍反坦克導彈摧毀的。標槍反坦克導彈采用紅外凝視鎖定圖像制導,抗干擾能力極強,軟啟動發射,大巡航高度,攻頂打擊,是主戰坦克的重大威脅。

盡管坦克部隊依然能主宰戰場,但在面對“標槍”這樣的采用紅外圖像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反制手段非常有限,只能依靠坦克團隊作戰,靠數量硬扛,通過煙霧和偽裝降低導彈紅外導引頭的命中率,就是這樣做,坦克的損失也會很大,因為“標槍”導彈不外泄信號,不容易暴露,坦克無法提前預警,只能當戰友的坦克中彈爆炸的時候,才會知道遭遇了“標槍”的攻擊。

因此,需要上主動防御,坦克的全方位(上半球至天頂)主動防御系統應該成為標配。今后必須為坦克安裝主動防御系統。通過毫米波火控雷達,來預警和發現來襲的反坦克導彈,根據雷達提供的參數,可自動判別來襲彈藥類型,設定反擊彈的攔截數據和攔截方案,最后發射攔截彈,摧毀來襲的反坦克導彈。這樣可以在主戰坦克的外部形成一個半球狀的“防護罩”,能有效地保護主戰坦克。

再過半個月后,第十四屆珠海國際航展將如期拉開序幕,按照以往慣例,參展的地面武器裝備會先期運抵航展中心,進行相關布置。得益于此,近期在國內社交平臺上,流傳出有關VT-4型主戰坦克加裝新型主動防御系統的照片。

作為珠海航展上的常客,VT-4早已被各方所熟知,但加裝主動防御系統卻是頭一次,著實讓人出乎意料。另外,與此前公開展示的多型主動防御系統相比,本次露面的這款主動壩防御系統有了新的變化。

作為我國新一代外貿主戰坦克,由北方工業公司打造的VT-4型,從項目啟動之初便極其重視整車的綜合防護性能。公開資料顯示,VT-4底盤是在MBT-2000基礎上發展而來,不過車首部位則采用與水平線呈22°夾角的大傾角設計,搭配有全新開發的焊接式炮塔,其正面采用避彈效能不錯的傾斜構型。

除優異的初始設計外,VT-4還集成有全新發展的復合裝甲與爆炸反應裝甲,以前者為例,主要由多層硬度與厚度不同的合金鋼及玻璃纖維疊加而成,再輔以多層多道焊接方式,使得VT-4擁有對反坦克導彈、火箭助推榴彈等彈種極為出色的防護效果。車體首上與炮塔均加裝有爆炸反應裝甲,被來襲彈藥引爆后所產生的沖擊波、氣流等,可將來襲彈丸與金屬射流向外推出,從而使得其對主裝甲的侵徹力大幅衰減。

另外在炮塔兩側及后部,還加裝有兼具儲物功能的格柵裝甲,它可將來襲破甲彈提前引爆,進而減少這一區域坦克所面臨的種種壓力。至于車內彈藥分布則一改常態,悉數儲存于炮塔兩側與后端,且在彈藥架上配備有隔離水套,防止炮彈被命中后出現殉爆情況,切實增強車組乘員的戰場生存性。

針對VT-4防護水準,設計人員此前就曾披露稱,其所采用的復合裝甲已經超過500毫米均質鋼裝甲水平,加裝爆炸反應裝甲后,這一數值則能提升到700毫米以上。除此之外,VT-4還可根據客戶實際需求與預算支出,選裝主動防御系統,以此可進一步提高坦克的防護能力。簡而言之,得益于上述技術手段,使得VT-4的綜合防護性能完全不遜色于國際軍售市場上的同類產品。

據悉,VT-4裝備有GL-5型主動防御系統,該型系統最早亮相于2017年8月中旬,在中國兵工集團舉辦的“裝甲與反裝甲日”主題活動中首次與公眾見面,具體由配備多枚攔截彈的發射器、外觀呈菱形六面陣的毫米波相控陣雷達及終端控制裝置等組成。

在“裝甲與反裝甲日”主題活動中,通過演示畫面,外界可以清晰地看到,配備在96式主戰坦克炮塔上的GL-5型主動防御系統明顯處在臨時加裝狀態,當然,這與其原本設計密不可分。但反過來講,GL-5型主動防御系統若能進一步改進,使其與各型裝甲車輛融合度更高的話,那么其裝甲防護效果必定會得到顯著增強。

針對GL-5型主動防御系統終端控制裝置是否集成進VT-4火控系統中,北方工業公司并沒有點明,這就給外界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誠然,具備較強獨立作戰能力的GL-5型主動防御系統,可大幅降低車組乘員的工作強度,但也有可能造成不受控制的情況出現。因此為避免這一局面,將GL-5型主動防御系統終端控制裝置集成進VT-4火控系統中,則是必然選項。

與此同時,若能在坦克作戰分隊間組成控制網絡,進而可構建起多車多方位的智能化、自動化聯合攔截防御體系,僅從這一點而言,其作戰效能將會得到質的提升。無獨有偶,GL-5型主動防御系統僅僅亮相一年后,在南京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一家民營企業便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那屆雷達博覽會上,武仙座防務技術有限公司首次向外界展出“迅猛龍”主動防御系統,因其與GL-5型在總體設計、結構布局等方面有著顯著不同,故而一經亮相后,旋即受到多方關注。首先是探測系統方面,“迅猛龍”又二維有源相控陣雷達與紅外傳感器共同組成,如此相較于GL-5型,理論上可針對更多類型的來襲彈藥進行跟蹤探測。其次是得益于機電液壓伺服機構的加入,使得“迅猛龍”能在水平范圍內360°旋轉的基礎上,還賦予發射器更大的射擊仰角。

換句話說,“迅猛龍”除能應對水平范圍內的來襲目標外,還可將攔截范圍拓展到各型車輛平臺的垂直及頂部方向。如能有效減少采取攻頂模式的反坦克導彈對裝甲車輛的威脅,堪稱是真正的“多面手”,反觀GL-5型,則難以達成上述技戰術指標。

由于“迅猛龍”主動防御系統活動范圍較大,使得其在各型車輛平臺兩側各安裝一座,便能滿足半球范圍內的防護需求,至于GL-5型,則需要兩座,因此在成本支出方面,“迅猛龍”也占據一定優勢。

當然,甘蔗沒有兩頭甜,一座“迅猛龍”主動防御系統發射器僅配備有4枚攔截彈,無法同配備有3組雙聯裝發射器的GL-5型所比擬。此次亮相的新型主動防御系統,毫米波相控陣雷達外觀仍呈菱形六面陣,但天線面積相較于GL-5型有一定的擴大,最后則是安裝位置已從炮塔頂部前端調整到炮塔兩側。

發射器部分,還是采用此前的貯運一體發射筒,區別在于攔截彈僅為2枚,如按整車配套4座來看的話,攔截彈數量將達8枚。同樣,發射器位置也有變化,已從此前地分布于炮塔兩側移動至探測系統頂端。

從照片中來看,該型系統發射器與毫米波相控陣雷達仍采用固定安裝方式,兩者并未生成為一個整體,不過好在隨著安裝位置的變動,使得該型系統與VT-4主戰坦克的融合度更高,在應對來襲彈藥時會更加得心應手。需要指出的是,礙于攔截彈僅有5枚,故而不排除該型主動防御系統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也就是說,如今這種配置并非該型系統的最終技術狀態,因此還有待珠海航展的開幕,外界才能找到上述謎題的答案。

在美國標槍反坦克導彈的最新廣告中,假想目標換成中國99式主戰坦克,顯示出美軍未來最大假想敵目標,逐漸從俄式裝備換成中式裝備。不過,美軍難道不知道,99A坦克才是中國目前最好的主戰坦克嗎? ???

配備有新型主動防御系統的VT-4主戰坦克,將是本屆珠海航展地面武器裝備中的一大看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除提升被動的裝甲防護效能外,我國軍工科研人員已將重心逐漸向主動防御系統領域傾斜。借著新型主動防御系統的加持,可以令更多的國際客戶對VT-4產生興趣,從而擴大我國在主戰坦克領域的市場份額。

我國軍工科研人員可根據海外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進一步完善改進主動防御系統。在此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數據與豐富經驗,也可反饋到我軍主動防御系統的開發工作中,堪稱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