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講,俄烏沖突之所以會演變成當前模樣,俄烏雙方之所以會深陷戰爭泥潭遲遲未能抽身,與美國的插手介入脫不開聯系。
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一邊拉攏盟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影響最大的就是能源制裁),一邊又呼朋喚友一同為烏克蘭送去大批軍事援助,致使俄羅斯頻頻陷入困境,這才使得俄羅斯不得不祭出大招,甚至徹底挑明了“不惜祭出包含核武器在內的所有類型武器系統來保家衛國”的強硬態度與決心。
但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印度的表現卻令人“大吃一驚”。
一:印度做了什么,為什么會做此選擇
要知道,印度也曾被冠上“美國小弟”的稱號,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伙伴,關系異常緊密,但在美國主導的“制裁俄羅斯”中,印度卻冒著得罪美國的風險,堅定站隊俄羅斯。
不得不說,印度此番行為的確罕見。
其實,俄烏沖突爆發之后美國便多次警告印度,要求其加入制裁隊伍,但印度始終沒有同意,甚至還往來主動加強了對俄羅斯的聯系與貿易往來,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更是激增,甚至還打算直接使用盧布和盧比結算,放棄美元結算。
要知道,石油美元是美國鞏固霸權的重要表現,印度居然敢做此挑戰,足以看出印度站隊俄羅斯的強硬決心。除此之外,印度還在“被美國極力封鎖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為俄羅斯辯護,公開支持俄羅斯。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為什么會做此選擇呢?
筆者基于實際情況,總結出了以下兩點原因:
原因一:印度對于美國而言,利益和戰略價值都很高,美國不會輕易與印度翻臉。
一方面,印度也是美國武器的“大買家”之一,在利益面前,美國又怎么會輕易罷手?又豈會把關系鬧得很僵?
另一方面,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印度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核心國家,戰略價值也很高,對于美國而言的確至關重要。
在這種種原因之下,美國輕易不會對印度采取強硬措施,所以,即便現在的印度公然站隊俄羅斯,并公開表明“不會加入美西方國家對俄制裁隊伍”的強硬立場,美國也并沒有對印度進行非常嚴厲的制裁。
或許,印度也是在仗著自己的價值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但是,美國并沒有就此罷休。
僅以“軍售”舉例。
雖說美國的確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國,也為印度提供了很多武器裝備獲了不少利,但卻很少向印度出售先進的進攻型武器,這意味著什么?
不就意味著美國將印度當成“提錢桶”,但又將其當成遏制我國發展的“棋子”嗎?否則,美國為什么一邊賣武器,一邊又不誠心呢?
說白了,美國不就是在抑制印度的發展壯大,為了防止亞歐大陸再次出現“潛在威脅”嗎?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印度才會不斷從俄羅斯手中購買武器。可隨著國際局勢因俄烏沖突的繼續發生微妙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開始對印度行為進行了公開批評,并要求印度放棄與俄羅斯的合作與貿易來往。可結果呢?
印度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直接將他們“反嗆”了回去,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原因二: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并非一朝一夕。
從以上觀點可以發現,印度即便是在美國的重壓之下,依然選擇了俄羅斯,并在能源、武器的貿易來往中繼續前行,購買更多的能源,購買更多的新型武器裝備,力度的確越來越大。至于印度為什么會選擇俄羅斯,還要從俄印之間究竟蘊含的深厚淵源說起。
印度與俄羅斯的友好關系,要追溯到蘇聯時期。
當時,印度剛剛完成獨立,一切都百廢俱興,在這個時間段,蘇聯為印度送去了諸多援助和大力扶持,雙方感情迅速升溫,利益往來也甚是密切,并建立起了類似于“同盟友好”的關系。
后來,俄羅斯與印度變成了彼此的“天然盟友”,友好關系和穩定關系也一直都在持續。
最為關鍵的是,當其他國家都不售賣武器給印度之時,只有俄羅斯為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在舊恩現惠的加持之下,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自然深厚。
投桃報李,人之常情。
所以,這也就成了印度在如此嚴峻的時刻依然站隊俄羅斯的重要原因。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楚一點:
世界上并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
二:印度也意識到了多元世界格局的到來
由上述原因不難看出,印度之所以會選擇“頂著美國壓力站隊俄羅斯”的確有據可循,并非一時興起。
但是,我們也要搞明白,印度選擇這條路除了那兩個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它也意識到了多元世界格局的道路。
所謂“多元世界格局”,指的便是“某個別國家不可能永遠一家獨大”,而這也就意味著,印度也有可能憑借自身能力在“多元世界格局”中謀點利。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印度自然會仔細斟酌利害關系,不會“可著”一個國家賣力。
當然,我們無法評判印度的選擇究竟對還是不對,但既然它這么選了,也始終在堅持,那最終都是會取得一定效果的,無論結果好壞,都會對“抱著一家獨大,持續稱霸目的”的國家造成一定影響,多元世界格局的到來也不會允許美國的想法變為現實。
就當下情況來看,美國依然沒有停止插手別國事宜的打算,國際局勢依然不大樂觀,局部沖突在短時間內停止的概率依然很低。可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會是既多極化,又多元化的,“一家獨霸”的概率非常低,美國應該認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