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劍
俄烏沖突激化,俄羅斯終于開始打擊烏克蘭的基礎設施,這讓烏克蘭陷入電力等能源供應的危機之中。但是有一項俄羅斯卻難以打擊,那就是烏克蘭的通信網絡,因為馬斯克的“星鏈”為烏克蘭提供了支持,太空中的“星鏈”很難被觸及。
(夜空中的“星鏈”衛星)
由于“星鏈”可以直接提供實時通信和互聯網支持,因此烏軍甚至用它們來定位俄軍,俄軍壓根沒有秘密可言。小小“星鏈”把俄羅斯折騰得痛苦不堪,這倒點醒了普京。在高科技時代,現代化作戰顯然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盲干”了。
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也已經宣布搞了個“球”——開始打造自己的“星鏈”系統,即“球體”項目衛星星座。和美國的“星鏈”相比,俄版“星鏈”也由大量衛星構成,并已經開始發射衛星——在10月22日,俄羅斯使用“聯盟-2.1b”運載火箭發射首顆衛星,衛星已經成功入軌。
(火箭發射)
按照俄媒說法,“球體”星座將發射超過600顆衛星,此次發射的是“斯基泰人-D”首星,該衛星還配備了3顆“信使-M”衛星。可以看出,雖然被稱為俄版“星鏈”,但“球體”有自己的特點。雖然“球體”的衛星數量沒有“星鏈”多,但是它的構成卻更加復雜。
俄媒報道稱,“球體”的定位類似于美國的“星鏈”和英國的“一網”星座體系,但是功能上要更加強大。“球體”運行高度比“星鏈”高,衛星一般在870公里高度軌道活動,由于俄羅斯重點關注周邊,因此不需要太多衛星,較少的衛星數量已經可以滿足覆蓋要求。“球體”星座還包含低軌道“馬拉松”衛星系統,可用于物聯網。
(“球體”效果圖像)
可以看出,“球體”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應該也是俄羅斯打造未來太空計劃的一個部分,和“星鏈”一樣,“球體”將注重覆蓋和通信。而且,既然美國的“星鏈”可以朝著軍事方向靠攏,那么俄羅斯的“球體”一樣會具備這樣的潛力。
當然,相比較美國,俄羅斯的經濟實力沒有優勢,而且在高科技領域,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了嚴格封鎖,因此俄羅斯需要克服資金、技術、硬件等各方面的困難。在發展“球體”方面,俄羅斯遇到的阻力也會更大。
俄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曾希望“球體”能夠獲得1.5萬億盧布的資金,但是這樣的燒錢項目顯然是不可行的,經過“討價還價”,普京政府同意給予1800億盧布的撥款,相當于不足30億美元,這就決定“球體”的經費捉襟見肘。為了彌補空缺,“球體”還需要私企和風投參與合作,但是美歐的制裁,多少會造成金融上的影響。
(馬斯克和普京)
不過,俄羅斯如果能夠將“球體”搞出來,那么就可以避免被“星鏈”這樣的技術鎖喉。對俄羅斯而言,搞“球體”不是為了和美國賭氣,而是關乎自己的未來發展生存。如果讓“星鏈”控制了空天網絡,那么俄羅斯未來面臨的束縛將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