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訪華前,德總理再次示好,大方承認歐盟國家不愿與華“脫鉤”

導讀在德總理朔爾茨確定將于11月訪華后,在德國全國上下,乃至歐盟都引起了不小的討論。近日,朔爾茨再次公開對華示好,稱出訪中國對他來說很重...

在德總理朔爾茨確定將于11月訪華后,在德國全國上下,乃至歐盟都引起了不小的討論。近日,朔爾茨再次公開對華示好,稱出訪中國對他來說很重要,并且在接下來他還將出訪新加坡、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

據報道,朔爾茨剛參加完歐盟峰會,他強調,歐盟沒有國家愿意和中國“脫鉤”,德國亦然,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德國應該繼續加深與中國的關系,尤其是在貿易領域深化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政府近日還在中企關于漢堡港碼頭的收購項目有了松口的跡象,這或許也是朔爾茨對訪華之行富有誠意的體現之一。

在前段時間,朔爾茨還將擺脫對華“依賴”掛在嘴邊,現在卻態度大變,其實就是因為在俄烏沖突的沖擊下,德國經濟正面臨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在美國的鼓噪以及俄烏沖突的影響下,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合作基本已經停止,失去了廉價俄氣的德國,甚至還反被盟友美國“割韭菜”,被迫購買美國的高昂能源,加劇了德國的經濟負擔。

另一方面,德國作為一個出口為主要導向的國家,其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就是汽車,而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在中國,如果破壞了中德之間的穩定合作關系,那么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德國經濟承受損失。

可以說,現在整個歐洲的經濟局勢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德國作為50%以上天然氣都來自俄羅斯的國家,能源短缺也是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自然要做出一些動作來保證自身經濟的穩定。

正如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所說,如果堅持“脫中”論,對于整個歐盟來說都將是一場“悲劇”。據俄通社報道,西雅爾多在一場會議上指出,若是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斷裂,那將有損歐洲自身的經濟利益。

說白了,在如今趨于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拒絕與他國展開合作本就是十分短視的行為。而現在經濟局勢緊張的德國自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朔爾茨才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

據德聯邦統計局所公布的數據來看,在2021年德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1036億歐元,而進口中國的產品則是1417億歐元。從實際數據來看,中德之間的貿易更應該是“合作雙贏”,而非某些西方政客炒作的所謂“依賴”。

總而言之,按照德國目前的經濟局勢,繼續炒作“與華脫鉤論”,最終受到損失的還是其自身經濟。朔爾茨在受訪時還提到,現在歐盟沒有國家想要“脫中”。

由此也能看出,德國并不是個例,或許在一系列經濟問題的影響下,已經有不少歐洲國家開始重新考慮與華“脫鉤”的可行性。但其實從一直都在運行的中歐班列就能看出,歐洲各國和中國之間,近年來都維持著穩定且密切的合作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朔爾茨還指出了自己在訪華之行結束后,還將前往亞洲地區其他的一些國家,其實這也和此前朔爾茨提到的“避免過于依賴一個國家”的言論相符。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國家其實都在避免過于“依賴”他國,不論是哪一領域的發展。而朔爾茨此行,既是想要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同時也是想要尋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使得德國的外交、貿易等領域能夠朝著多元化發展。

當然,現在世界各國之間貿易合作的穩定性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和平。而現在烏克蘭局勢又有了再度升級的趨勢,因此朔爾茨訪華除了加深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外,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

總而言之,現在朔爾茨此次堅稱訪華,甚至力排眾議,推動中企在德發展進程。無論他此行有哪些目標,其實都能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日益提升,是國際舞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因此,德國才會如此慎重的處理同中國之間的關系,即便是面對美國的施壓,德國總理也堅持要訪華。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種“清醒、務實、理性”的態度,有利于中德關系友好發展,更能促進雙方實現合作共贏。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