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種情況前所未見,美學者稱之為“一場大規模致殘事件”

導讀(文/姜濤)最近,美國科技企業大裁員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關注。先是推特裁員約50%,緊接著微軟、亞馬遜等巨頭也跟進宣布將裁員上千人。很多...

(文/姜濤)

最近,美國科技企業大裁員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關注。先是推特裁員約50%,緊接著微軟、亞馬遜等巨頭也跟進宣布將裁員上千人。很多職員一早醒來發現自己失業了,甚至有人在向老板匯報工作時被當面解雇,毫無防備。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認為,這波裁員潮原因主要有兩個:公司業務增長放緩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

前者不難理解,畢竟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近三年,嚴重打擊世界經濟,造成需求下降,家底厚實的公司也經不起消耗。

值得關注的是“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背后的原因,才是美國經濟的長期隱患和巨大危機。

先看一組數據:美國勞工部11月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美國失業率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至3.7%,失業人數漲至610萬;勞動參與率則繼續下降0.1個百分點至62.2%,甚至比疫情前還低1.2個百分點。同時,截至10月末,持續申領失業救濟的人數接近150萬。簡單說就是,失業人口多了,但同時愿意找工作的人也變少了,各行各業都缺人。看似矛盾,其實是一體兩面,反映了美國經濟疲弱,導致優質崗位數量變少,很多人寧可領取失業救濟金也不主動工作。

2022年5月6日,在美國華盛頓,一家超市的員工在收銀臺旁工作。新華社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7日的文章則道出了這種現象背后的另一個“可怕的真相”。文章稱,美國報告的新冠感染病例正大幅減少,生活在許多方面正逐漸恢復正常,然而在勞動力方面并非如此。研究人員說,這種病毒正在產生持續影響,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無法工作,降低生產效率,擾亂了企業運營并加劇工資和通脹上行壓力。

這里所說的“持續影響”,其實就是2021年10月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持續性新冠”或者“長期新冠”的一種表現,簡稱“長新冠”。它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內,至少出現一種癥狀,持續至少兩個月,并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的情況。根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的報道,“長新冠”癥狀多達驚人的200種!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呼吸困難、無法集中注意力、肌肉疼痛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

而頗具權威的英國《柳葉刀·呼吸醫學》雜志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許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康復很久后依然存在健康狀況糟糕、生活質量低下的問題,飽受“長新冠”折磨。令人沮喪的是,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辦法。

“長新冠”不僅加重醫療資源負擔,還意味著勞動力折損。《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就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由于沒法排班,一些美國公司雇主不得不雇用更多員工,并對他們進行輪崗培訓,以免因有人缺勤而延緩項目進度。這反而使公司效率降低并增加成本。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9月曾估算,美國約有1600萬年齡在18歲至65歲的成年人受長期新冠癥狀困擾,其中200萬至400萬人因此失業,這一人數約等于美國目前勞動力缺口的三分之一。

正如前美聯儲經濟學家克勞迪婭·薩姆所說:“每次出現一波感染高峰,都會讓我們倒退,讓復蘇放緩。”

不僅在美國,“長新冠”也加劇了歐洲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勞動力短缺。

在英國,根據11月14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75%受“長新冠”影響的英國人不得不減少或改變工作,19%的人已經完全停止工作。一名研究人員指出,“衛生緊急事件已經成為一場就業危機”。

在澳大利亞,財政部于8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以來“長新冠”已使澳經濟損失300萬個工作日,每天約有3.1萬人無法上班。澳國庫部長查默斯說,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已經被新冠肺炎和新冠長期癥狀徹底摧毀”。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澳大利亞正面臨發達國家中第二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僅次于加拿大。

……

歐美等國本就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但毫無疑問,“長新冠”令這一情況惡化。而究其原因,正是美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躺平”、“擺爛”抗疫模式。這種放任自流的態度使這些國家的疫情始終難以走出大規模反復的陰霾。

2022年8月5日,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居民接受檢測取樣。該州人口約3900萬人,新冠感染累計總人數突破1000萬。新華社

事實上,美西方社會并不少見基于科學與事實的聲音,但總被淹沒在政治喧囂中。例如,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說:“每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占據上風,病毒就會捉弄我們。控制病毒的方法不是‘讓我們每年都感染幾次,然后期待事情好轉’。”

而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戴維·卡特勒針對“長新冠”的評論更加尖銳:“這樣的情況前所未見。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把它稱作一場大規模致殘事件。”

美西方政治精英只想要經濟而不顧人民生命健康,其結果恐怕只能是竭澤而漁,透支國家的未來。這條路,終將會被證明是走不通的。

來源:參考消息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