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進入十一月后,正是傳統新糧入市的時候,國內新糧開始進入新陳交替供應期。然而與往年不同,新糧收購初期上量緩慢,不少農戶出現了惜售情緒,他們為何會惜售?背后究竟有何隱情?
往年此時,吉林、遼寧等地的各大糧食收購現場早已是車水馬龍的景象,然而今年卻情況迥異,收購現場顯得略有冷清 。“農民的糧食還沒有正式上市,現在公主嶺新季玉米收購價是一塊零六分,還沒到農民的心理價位,今年應該不好收。”吉林省鴻運糧食收儲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春利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吉林省四平市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譽有“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在四平農村隨處可見家家戶戶的“玉米樓子”里堆滿了新季玉米。“現在打新玉米價格是一塊一大價,我還得繼續等一段,價格應該還會高,咋得這一塊三左右。”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玉米種植戶趙喜國說道。
從目前看,新糧尚未集中上量,而陳糧余量不多。在谷物市場整體供應格局偏緊的情況下,讓近期的谷物價格一路上揚。
“產區新糧的上市節奏,是否會帶來階段性的賣糧壓力,與此同時,國際地源政治局勢,以及各國貨幣政策,對于匯率的影響,仍然會體現在進口玉米的成本之上,對于國內市場價格而言,可能會隨之出現波動,因此農戶需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售糧節奏,同時還可以利用好,收入險來保障自身的種植收益,來降低價格波動的風險。”寶城期貨農產品高級研究員畢慧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隨著春節的臨近,東北地區農戶會加快售糧節奏,集中上量或將影響谷物未來價格走勢。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任彬源 孟雷 馬越 實習編輯:陳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