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和中東國家互動頻繁,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想要取代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對此,觀察者網與全球安全研究所聯席所長蓋爾·拉夫特展開對話,談及中國與中東關系的未來發展,蓋爾·拉夫特表示高度期待。他指出,中國為中東帶來了“新鮮空氣”和新的希望,中國的參與或能助力中東開啟“后石油”經濟的新篇章。另外,作為美國學者,蓋爾·拉夫特也從自身視角出發,對中國給出了一些提醒和建議。
觀察者網:在采訪之前,您說阿拉伯世界正在發生令人驚嘆的“動態”。阿拉伯世界常常因其復雜的宗教信仰和權力斗爭,而被部分西方媒體描繪為神秘且危險的地區。您對此如何看待?您提到的“動態”是指什么?
蓋爾·拉夫特:事實上,我們正親歷現代中東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盡管仍有局部動蕩,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已經算是空前團結了。僅僅五年前,以沙特為首的幾個阿拉伯國家與卡塔爾斷交,一度處于戰爭邊緣,被圍困的卡塔爾甚至不知如何維持糧食供應;而今,卡塔爾正舉辦世界杯,來自上述國家的人們漫步在多哈街頭,與卡塔爾民眾友好相處。就連遜尼派國家與伊朗之間的關系也正在升溫。
卡塔爾世界杯上,沙特在比賽中獲勝后,卡塔爾國王披上沙特國旗以示慶賀(圖源:Breibart)
中國在和該地區打交道時必須切記,阿拉伯世界的狀態受制于起伏不定的情緒和不斷變化的利益,這一地區過去一向是不穩定的,未來也仍將如此。今天的朋友可能變成明天的敵人,反之亦然。如今,中國有望成為聯結阿拉伯各國的大國力量,這一前景對阿拉伯世界而言頗具吸引力。
阿拉伯世界渴盼一個不同的未來,在這個理想的未來中,當人們提及阿拉伯世界,不會只想起石油和武器,而會想到技術、新能源、教育、可持續發展等事關人類未來的領域。這一圖景使阿拉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歡欣鼓舞。
然而,阿拉伯世界未來將如何發展?是被這種動態變化與“歡欣鼓舞”推向根本性變化,抑或再度倒退回混亂和危險中去,仍有待時間的檢驗。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能夠使天平朝積極的方向傾斜。
觀察者網:中國是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而中東是最大的化石燃料生產地之一。能源貿易無疑是雙邊經濟合作的基礎。這種合作關系是否僅限于石油和天然氣貿易?作為能源金融專家,您認為雙方在當下和未來還能達成哪些方面的合作?
蓋爾·拉夫特:在中國和中東的關系中,石油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中東地區沒有豐富的能源,中國很可能不會如此積極地參與中東事務。未來幾十年里,只要中國對能源有需求,或者說只要汽車、卡車、輪船和飛機仍然離不開石油,(這個客觀情況下)中國需要與中東保持合作。
然而,無論是中國還是中東國家,都不希望將雙方關系僅僅基于能源,而希望加深民間交流、共同富裕,共同推動健康發展和深度經濟交往。一個貧窮的中東國家依舊向中國出口石油,但也僅限于此;而如果這個國家富裕起來,其民眾就還能購買中國的手機和汽車、觀看中國的電影、使用中國的社交媒體,并前往中國旅游。一旦中東社會脫離貧困,經濟活動就會大幅增加。
正因如此,中國致力于確保雙邊關系不局限于能源領域。雙方都希望集中力量,共同發展碳氫化合物價值鏈,例如,開發石油和天然氣衍生產品、工業化學品和高級材料。但是,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先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雙方都從中獲益。這就是中國領導人此次訪問中東的用意所在:一方面買石油,另一方面共同努力以構建阿拉伯世界的“后石油”經濟。
觀察者網:近來,中國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吸引力的理念,比如中國式現代化、全球發展倡議。與此同時,中東國家也提出了令人振奮的構想,比如沙特的2030愿景、阿聯酋的2031愿景、卡塔爾的2030愿景。在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和阿拉伯世界有哪些異同?
蓋爾·拉夫特:中東國家與中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東各國的主要注意力仍然集中于本國的發展和愿景,較少關注于本區域共同發展,更不用說推動全球發展。
顯然,俄羅斯已不再是聯結亞歐的可靠渠道,中東或許可以替代俄羅斯。中東國家可以借此機會,更深入地融入“一帶一路”架構,并使之與本國發展計劃相協調。就這一點而言,中國和中東國家是相向而行的。
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中東是一個“既強大又虛弱”的地區。一些國家享有巨額財富,將數十億美元揮霍在“面子工程”上,比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爭相建造最高的建筑;與此同時,其他中東國家卻飽受面包暴動、貧困、疾病和高文盲率的困擾。我們傾向于關注海灣地區的輝煌,但不要忘記,中東還存在也門、利比亞、敘利亞和黎巴嫩等黑暗的角落,在這些國家,經濟一片蕭條,內戰奪走了整整一代人的夢想。誠然,中東富裕國家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中國,但如果中國對那些不那么繁榮輝煌的國家疏于關注,那恐怕遲早會在中東受挫。如果不加以注意,中東的貧弱國家很可能淪為恐怖主義和流行病的發源地,對整個中東地區造成損害。
觀察者網:前些天中東地區最著名的媒體之一《阿拉伯新聞》的頭版文章題為“中國領導人何以成為多邊化新世界的象征”。有觀點認為,近年來美國逐漸退出中東,中國領導人的此次中東之行或許標志著中國試圖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您是否同意這一觀點?從《阿拉伯新聞》的媒體報道比如上述的頭版標題,您能讀到怎樣的信息?
蓋爾·拉夫特:中東地區的民眾非常希望中國與中東密切接觸——他們對此的喜悅之情就像他們對美國和西方的怨憎之情一樣強烈。
中東對美西方的厭惡部分源于地緣政治因素,但主要還是源于文化和歷史因素。西方不斷指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事實上,美國和北約同樣入侵了利比亞和敘利亞,因此,西方對俄羅斯的指責引起了中東人民的強烈不滿。
當西方人喋喋不休于烏克蘭的戰后重建時,阿拉伯人想問:利比亞的戰后重建進展如何?敘利亞呢?也門呢?伊拉克呢?難道這些國家的悲慘處境與西方的所作所為沒有關系嗎?為什么沒有人支持它們的戰后重建呢?
這時,中國出現了,并就全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大膽的愿景,其理念與西方所謂“民主終將解決中東地區所有問題”的計劃大相徑庭。在阿拉伯人看來,中國顯然帶來了充滿魅力和希望的新鮮空氣。不過,中國對于阿拉伯世界的這一想法也應保持謹慎——誠然,中東對中國寄予厚望,不過一旦中國不能滿足其期待,也許很快就會面臨和美國相同的局面。我對中國的建議是:在中東問題上,要承諾少些、做得多些。中東地區相當棘手,所有大國都曾在此受挫。中國應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領導人出訪沙特并參加首屆中國-阿拉伯峰會(圖源:Arab News)
觀察者網:中國和中東同為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在您看來,雙方是否能夠形成協同效應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從而構建一種基于共同價值觀的“開源共同體”,而不是“邀請制”的俱樂部或聯盟(比如美國所召開的“民主峰會”)?
蓋爾·拉夫特:以色列前領導人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曾說:“中東決不能喪失其作為文明搖籃的自豪感。但是,我們盡管生活在’搖籃’中,卻不能永遠是嬰兒。”
這句話很有道理。今天的中東地區仍然表現得比較幼稚。中東國家希望不受外國勢力的干涉(就像孩子希望脫離父母而獨立),但又不愿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相互依賴的關系。人人都說,中東需要擺脫對石油收入的依賴,但這需要大膽的變革,而我們的領導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畢竟,在陸地上鉆井比讓大腦開竅容易得多。
中國和阿拉伯人代表著兩個古老的文明,但這就是雙方唯一的共同點了。對于長期的、跨文明的雙邊關系而言,同樣悠久的歷史是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比如,宗教和部落主義在阿拉伯世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國對這些概念相當陌生。雙方關系的長久性和質量取決于雙方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增進彼此了解。
至于提供公共產品,阿拉伯世界和中國的最佳選擇是繼續致力于那些他們已經取得成功的領域——在整個中東地區發展21世紀的基礎設施,比如通過陸路和海路連接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發展航空樞紐、物流樞紐和石化樞紐,建設可持續的未來城市,以及為新能源基礎設施、智能食品制造、沙漠農業與結合現代醫學及中醫藥優勢的新公共衛生系統制定標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