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誕辰140周年,新版《變形記》聚焦職場主題

導讀 原標題:卡夫卡誕辰140周年,新版《變形記》聚焦職場主題記者 師文靜7月3日是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誕辰140周年紀念日。卡夫卡是二十世紀...

原標題:卡夫卡誕辰140周年,新版《變形記》聚焦職場主題

記者 師文靜

7月3日是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誕辰140周年紀念日。卡夫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作為代表作的《變形記》更是擁有幾十多個版本。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卡夫卡作品出版熱中,有出版社以“職場中的卡夫卡”為主題的新版《變形記》,再次在國內引發讀者對卡夫卡的熱議。新版《變形記》收錄了卡夫卡最著名的三篇中短篇小說,《變形記》《判決》和《饑餓藝術家》,聚焦現代人被生活、工作擠壓變形的困境,也帶領讀者踏入卡夫卡創作背后的職場人生。這是內容最翔實的一部以職場為主題的卡夫卡小說。

卡夫卡在世界文學領域中地位很高,被稱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實際上,在卡夫卡短短40年的生命里,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長篇小說只有3部,其中有2部未完成。篇篇作品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在卡夫卡去世后,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又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意識流、存在主義等眾多寫作流派皆是以卡夫卡的作品作為發端;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卡夫卡為先驅;六十年代的“黑色幽默”奉卡夫卡為典范。現代主義文學大師馬爾克斯、薩特、加繆、納博科夫,中國當代作家余華、莫言、殘雪等都曾受到過卡夫卡的影響。

卡夫卡的作品描繪了現代人原生家庭不和諧、被工作擠壓變形等煩惱。他的創作靈感大多源自他的生活。

1883年7月3日,卡卡夫卡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和父親關系不合,和姐妹關系疏遠。卡夫卡卻從未搬出家獨自生活,一生都生活在家庭的陰影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后,卡夫卡放棄了最喜歡的文學,遵從父意,選擇供職于工傷事故保險局。這份工作讓他有機會目睹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境遇,從而對那些備受壓迫、摧殘的工人充滿同情,也為后期的作品提供了創作素材。

但工作期間,他多次想擺脫工作,以利于創作,但始終未能如愿,直到1922年因病勢惡化被迫退休為止。可以說,卡夫卡一輩子都處在創作和工作、家庭義務的沖突之中,內心充滿焦慮和掙扎。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始終貫穿在卡夫卡的小說里,也正是當下人們普遍經歷著、感受著的情緒,恐懼、無助與無所適從。正如詩人奧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新版《變形記》就抓住了這一主題。和眾多版本的《變形記》不同,新版《變形記》以“被生活、工作擠壓的處境”為線索,收錄卡夫卡最著名的三篇中短篇小說——《變形記》《判決》《饑餓藝術家》。

這種組稿方式并非沒有緣由。《變形記》是卡夫卡職場人生的濃縮。主人公格里高爾本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卻在“變形”之后,借“蟲”的視角看清了自己無用后即被拋棄的處境。《判決》被視為卡夫卡與父親真實父子關系的寫照,深刻揭示了個人的一切努力和生死存亡全由他人評判的命運。《饑餓藝術家》則隱晦地展現了卡夫卡對文學創作的熱望。正如小說中那個被關在籠子里的表演者,即使備受冷落,依然保持著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情的敬畏。卡夫卡被束縛于工作泥淖之中,卻依然堅持理想,在業余時間創作。

簡而言之,如果說《變形記》是卡夫卡對人被異化的描繪,那么《判決》和《饑餓藝術家》則是卡夫卡更深一層探討了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