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 2 歲,卻被醫生診斷成 50 歲

導讀 原標題:我的孩子 2 歲,卻被醫生診斷成 50 歲本文作者:栗子可馨生病了,一種很罕見的病。剛確診時的可馨,被醫生預測壽命不超過兩歲...

原標題:我的孩子 2 歲,卻被醫生診斷成 50 歲

本文作者:栗子

可馨生病了,一種很罕見的病。

剛確診時的可馨,被醫生預測壽命不超過兩歲。回家的路上,年輕的父母陷入了沉默。

可馨的爸爸接受得快一些,傾向于早做準備,既然無法治愈,那就不能把錢都投入進去看病。他勸說媽媽順其自然,一旦情況不好就放棄。

那時可馨剛出生兩個月,可馨媽媽和他大吵一架。「我什么都不想,也沒想以后,就是想救她,傾家蕩產也不說,就是不想聽到放棄。」

「我就是……想等她長大叫我一聲媽媽。」

翻書也查不出的病

回憶起當時的心境,可馨媽媽仍會眼眶泛紅。那時,她覺得丈夫殘忍,后來發現,其實他也會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時候,默默流淚。

今年兩歲的可馨,有許多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漂亮的帽子。帽子下面的可馨有圓圓的臉蛋,大大的眼睛,是個可愛的小女孩。

可是,摘掉帽子的話,還是會發現在那之下稀疏掉落的頭發,頭上明顯的青筋。皮膚發硬、肢體緊繃,腿部關節的活動不太好,走路也不太穩,身上只要稍微碰一下就會淤青。

可馨幼時照片

可馨生了一種很罕見的病。

最初的癥狀都是相似的,皮膚發硬、腿緊繃、關節活動性差……這些癥狀可能會診斷為皮膚病或是新生兒硬腫癥,然而,它們并不能完全解釋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的變化。

剛出生的可馨因為黃疸偏高住院一周后,又出現了下身發硬、身體發紫、腳踝瘦弱難以彎曲等癥狀。可馨的父母帶著可馨,從皮膚科到神經科,能看的科室都看了個遍,還是沒能查出來可馨到底怎么了。

可馨媽媽還記得,聽到可馨的癥狀,其中一位醫生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書開始翻,最后告訴他們可馨可能患有的病預后不好,建議住院檢查一周。

可馨先是回家了,但情況沒有好轉,才回到醫院繼續住院。「住院開始,各個科室專家會診,他們經常安排討論。我想當時他們可能已經大概預料到了這個病,但是沒有直說,建議我先做基因檢測,等結果。我們就做了基因檢測,一個月后出結果了,我們再去找醫生看報告,確診了早衰癥。」

早衰癥,全稱為「早年衰老綜合癥」,又稱兒童早老癥,是一種單基因疾病。患病兒童的身體衰老速度較正常快 5 至 10 倍,患者模樣像老人,器官快速衰退,導致生理機能下降。

作為一種罕見病,早衰癥的發病率是八百萬分之一,全球大概 200~300 例,中國大概有數十例。患病兒童一般只能活到 7 至 20 歲,平均年齡在 14.5 歲,大部分都會死于衰老疾病,如心血管病。

這是可馨媽媽第一次聽說這種病。她問醫生,如果去北京上海,能不能查出來治好?那時候的醫生告訴她,如果確診,去其他醫院也沒用。

至今,早衰癥依然沒有任何治愈的方法。甚至于,延緩病程的手段也是近些年才出現。

一個多月后,可馨確診了早衰癥,成為了那八百萬分之一。伴隨著確診結果的到來,這個家庭好像突然之間就崩塌了。

同樣經歷了這樣的噩耗的還有緒緒媽媽。當她 2012 年第一次從醫生那里聽到「早衰癥」這個詞的時候,現有的治療手段甚至都還沒有出現,是真正的「無能為力」。

直到 2016 年的 6 月,五歲的 緒緒才第一次去到了波士頓,參與試驗當時唯一可能對早衰癥有效的藥物——洛那法尼(lonafarnib)。

2020 年 11 月 20 日, 美國 Eiger 公司開發的洛那法尼獲得美國 FDA 批準,成為目前全世界唯一獲批治療早衰癥的藥物 。

再后來,2022 年 4 月 22 日,「為生命接力——早衰癥患兒公益救治計劃」項目啟動儀式在浙大兒院湖濱院區舉行, 洛那法尼通過 Eiger 公司的捐贈和浙江婦女兒童基金會的中間協調,成功以免費用藥的形式進入國內 。

在基因研究得到成果之前,醫院必須與患者衰老的時間賽跑,在這場賽跑中,洛那法尼是極其寶貴的「加時道具」。

只不過,唯一的藥物也作用有限。早衰癥本身是一種基因缺陷疾病,洛那法尼的效果只能延緩早衰癥患者衰老的進程,患者需要終生定期服藥。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做到延長一定時間的壽命,平均在兩三年。

被標注「倒計時」的生活

回憶起可馨確診之前的日子,可馨媽媽覺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那時夫妻兩人初來杭州打拼,共同努力買了房,想著再生個寶寶,生活就算圓滿。然而,不幸卻悄然而至。

「八百分之一的概率,買彩票都中不了。我們也沒做過什么壞事,有時候真的會覺得無法理解,老天爺為什么要這樣?」

因為目前早衰癥的治療手段只能延緩,需要等待新的技術、新的藥物出現。為此,早衰癥患者的數據十分必要。

參與洛那法尼的項目,其實也有參與實驗的成分在里面。可馨的爸爸原本覺得,服藥的結果不確定,也不忍心讓可馨成為實驗品。可是沒有別的辦法,思來想去,他們決定還是試一試。

一邊服藥,一邊觀察,一邊期待著早衰癥的治愈能夠有新的進展。生活就在這樣的令人煎熬的等待中繼續。

因為身體和外表的原因,孩子們不能去上學,也很容易對和人接觸這件事感到害怕。那些奇怪的眼神、小聲的議論、「小老頭、外星人、小怪物」之類的形容,會讓他們感到沮喪和不愉快。

每次聽到其他人評價自己的外表,可馨就會呆楞在原地不動。那些漂亮的帽子,是為了遮擋可馨脫落的頭發。夏天又到了,有時可馨媽媽摸到她的腦袋覺得很熱,心里總是十分不忍,想干脆把帽子摘掉,「其他人愛看就看。」

緒緒不喜歡周末去公園,總是選著其他孩子上學的時間,因為就不會有其他的小朋友對他投來視線。

除開外表上的影響,早衰癥也讓孩子們的身體變得更加脆弱。加速他們身體衰老、讓他們小小的身體極易患上心血管問題等各種老年病的同時,也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瓷娃娃」。

小時候的 緒緒,只是很普通地和表哥一起打鬧,就不小心造成髖骨脫臼,去醫院全麻固定,休息了一個多月才出院,之后一年左右的時間還會腿疼。

15 年確診的宇陽,曾經在 8 歲時突發腦梗,那也是宇陽媽媽記憶中自己哭得最厲害的一次。被下了病危通知書的宇陽一直睡著,當地醫院無法治療,只能連夜轉院。所幸經過搶救,宇陽終于沒有了生命危險,但這次經歷還是給宇陽的右手造成了影響,至今仍活動不暢。同時,也讓宇陽媽媽深刻地意識到,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哪天就沒了」。

可馨媽媽曾經以前的想法是,孩子摔倒了用不著馬上扶,應該鼓勵她站起來。然而,面對可馨,她只能第一時間沖過去將她扶起,小心地檢查她的身體狀況。

她們小心地呵護著自己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被標注了「倒計時」的孩子,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

TA 越好,我越難過

可馨媽媽反復說的一句話是,「她真的好可愛。」每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她都會情不自禁露出笑容。在媽媽們眼中,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聰明、可愛、能干。

緒緒喜歡玩積木、做手工、看書,還喜歡畫畫。只是因為害怕接觸其他的孩子,最終也沒能去繪畫班。 緒緒媽媽說自己心臟不舒服時, 緒緒會主動要給媽媽記錄不舒服的時間, 緒緒媽媽覺得他「還挺會照顧人的」。

宇陽養了多肉、養了鸚鵡,有自己的快手賬號,會穩定更新自己拍攝制作的視頻,還喜歡天文和考古。他還會在病房表演自己的絕技:喝一口水咽下 5 顆藥。他自封「吃藥小王子」,只是這絕技偶爾也會失誤。每當這時,他就會趕緊招呼媽媽:我好像有點卡住啦!而病房里的其他孩子,則會一臉崇拜地看著他一口吃掉這么多發苦的藥。

宇陽的攝影作品

他會拿著手機跑到不同的病床,主動去加其他患兒和家屬的微信。第一次去浙大兒院的可馨怕生,宇陽就主動跑上來牽住可馨的手,叫她可可妹妹。

可馨媽媽也收到過宇陽發來的微信,面對可馨媽媽的回復,宇陽又發來一條語音:「阿姨,我沒去上學,不認識字!我們視頻聊天或者發語音吧!」

孩子們還在健康成長。在家人眼中,他們健康可愛,關心自己,聰明又懂事,但隨時都會失去的恐懼始終如影隨形,每當孩子為自己帶來笑容時,也會再度激發那始終無法散去的憂愁。

他們就像蒙上眼睛走在玻璃棧道上,每一步都是對未知的恐懼。

今年的 6 月 10 日,是和宇陽十分要好的病友小女孩的生日。他早早挑選好了生日禮物,寄給了遠方的女孩。

然而,意外卻突然發生了。10 號的晚上,剛過完生日的女孩病情突然惡化。還沒來得及反應僅僅兩天后,女孩就去世了。宇陽為她精心挑選的禮物,甚至還孤單地躺在驛站里,沒有來到她的手中。

得知這個消息時,女孩的媽媽在電話里告訴宇陽媽媽,她感覺眼睛都快哭瞎了。宇陽和媽媽也都哭了。意外鮮明地擺在眼前,它蠻不講理,隨時都可能毫無征兆地襲來,將眼前平靜的生活撕裂。

宇陽媽媽一直都覺得宇陽很聰明,記性也好,一點就通。只是「他什么都好,但我就是不能提起他的病。」一旦提起,眼淚就會十年如一日地再次奪眶而出。

宇陽媽媽在 2022 年 11 月發布的朋友圈:「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就不會放棄你,我們一起加油,新藥吃起來」

緒緒兩歲時, 緒緒媽媽曾經懷孕過一次。當時醫生告知了一些風險后,他們沒敢留下這個孩子。直到 2020 年,經過羊水穿刺和基因測試的確認,才有了 緒緒的弟弟耀耀。

即使從 緒緒確診以來就一直辭職在家,這么多年來無微不至地照顧 緒緒, 緒緒媽媽依然對 緒緒感到愧疚。 「我沒有給他一個好的身體。」

宇陽的弟弟冬至也是這樣出生的。冬至出生時,宇陽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健不健康?直到親眼看到冬至是肉乎乎的,并沒有令人擔心的外貌特征,才終于放下心來。

直到現在,身邊的朋友還會勸說宇陽媽媽是不是太緊張冬至了,把一些身體上的小問題看得太重。但宇陽媽媽并不這么覺得,因為她覺得「家里沒有一個生病的孩子不會懂。」

宇陽媽媽哭的時候,宇陽總是會擔心地走過來,問她「媽媽,你怎么哭了?」宇陽媽媽也總是會對宇陽說,沒事。她們習慣了表現得堅強。努力讓自己保持樂觀,在孩子面前保持和諧開心的氛圍,才能給孩子好的影響。而且,也希望在充滿了未知的孩子的生命的每一天,盡可能多的留下幸福快樂的回憶。

可馨媽媽還記得,在醫院時總是宇陽媽媽在安慰她,讓她調整心態,想開一點。在她的印象里,宇陽媽媽是「過來人」,總是很開朗,很陽光。但在住院的最后一晚,宇陽的情況不好吐了時,可馨媽媽還是注意到了宇陽媽媽泛紅的眼眶。

時間并沒有撫平傷口,只是讓銳痛變成鈍痛。是愈合在肌膚里的一根活刺,只要動彈一下就錐心地疼。

有一次,宇陽不知是不是聽到了媽媽和其他人的談話,好像有點知道自己的病了,跑來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活不久了?」

宇陽媽媽嚇了一跳。「怎么會呢?你看你現在不是在吃藥嗎,吃了藥很快就會變成正常孩子一樣,到時候你就可以去上學了,你會活很久的。」

宇陽開心地跑開了。而她又是多么希望,這番安慰的話能夠變成現實。

宇陽和朋友一起玩耍

只要還有一天,只要還有一線希望

在早衰癥仍然無法治愈的現在,三位媽媽已經習慣了不去思考孩子的未來。她們的共同愿望,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延長孩子的生命,讓 TA 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無憂無慮。

這樣的思想轉變并不簡單,被淚水浸泡,被時間打磨,是萬般無奈的結果。只要能盡己所能給孩子再多一些時間,或許心里就會沒有那么難受。

這些年來,因為照顧孩子,沒有社交,沒有朋友,甚至就連這些心酸往事也無人傾訴。

「可可兩歲了,一般說孩子兩歲媽媽就解脫了。」和可馨媽媽同時期懷孕生子的朋友們,大多已經從照顧孩子的重任中解脫,開始約著一起聚會聚餐。但即使有時間,可馨媽媽也不會參與。「有這個時間,我還是想多陪陪可可。」

不僅是對鄰居朋友,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家人,她們也沒辦法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那些不安、擔憂、恐慌,在天真爛漫的孩子面前都被小心地收起,為他們營造出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

如果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被標注了隨時都可能到來的期限,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關于這一點,媽媽們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不會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同時,對于那個最壞的、現在還沒有辦法避開的結果,她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陽陽可能是等不到了,治不好也無所謂,只要能緩解他的痛苦就行。但是就算他們沒有希望,也希望以后的孩子能有機會治好這個病。」

「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病,能及時治療,以后的寶寶能被醫好,我覺得這也是可可有限的生命的意義吧。」生命有長短。但對媽媽們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希望能把這期限拉得更長、更長。

可馨兩周歲生日

對正在努力攻克早衰癥的研究者和醫生們來說,亦是如此。有關早衰癥的發病機制與治療的研究,是真正的與時間的賽跑。研究者們要搶在患兒病程發展的速度之前,抓住生命的線索,破解衰老的密碼。

「人類的衰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每個人都會衰老。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早衰癥的發病機制,讓它變得緩慢甚至不再進展,那就不僅對早衰癥患者有意義,而是對全人類都有意義。」浙大兒院的毛建華教授認為,通過對早衰癥的研究,可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人類平均壽命的再次提升。

目前,浙大兒院仍在穩步推動洛那法尼藥物免費進口計劃,面向全國各地更多早衰癥患者,繼續爭取美國藥企的支持,讓后續批次藥物得以繼續免費提供給中國患兒,「當然這個過程中確實也需要這些患兒的家屬的支持。如果他們不堅持,他們不接受治療,其實我們也沒有這樣一個時間窗。」

目前 緒緒的身體狀況比較好,皮膚有光澤,心臟血管 B 超目前評估都不錯,也沒有出現其他早衰患兒可能出現的頭疼、腦梗、流鼻血等癥狀。

今年 5 月份, 緒緒到浙大兒院進行定期檢查時,兒童早衰癥工作小組的王晶晶醫生說, 緒緒的身體狀況各方面還是比其他沒有用藥的孩子要好一些,這應該與 緒緒從 16 年就開始參與美國早衰研究基金會(PRF)的洛那法尼試驗項目、并堅持服用了近七年有關。

只要患兒的生命還能延續一天,只要延緩甚至治愈早衰癥還有一線希望。家屬們就不會放棄,醫生們就不會放棄。

向前方望去,那條生命的賽道仍在不斷延伸。

作者述:一直在想要怎樣呈現這篇文章,在和家屬以及孩子們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有眼淚有笑容,有迷惘也有堅定。講述這些故事不是為了宣揚不幸或是博取同情,在和家屬們溝通的過程中,被反復提及的期望,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 也是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努力的隊列里。

有更多人認知早衰癥,孩子們走在陽光下或許就不用那么害怕他人的目光,家屬們或許就不用再走那么多求醫無門的彎路,醫生們或許就不用翻遍群書也想不起,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病。

在難以逾越的醫學難題面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些什么。但對于早衰癥這樣的罕見病來說,被認知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策劃:carollero|監制:gyouza

題圖來源:早衰癥研究基金會(The Progeria Research Foundation)官網視頻庫截圖,非文中患兒案例

特別致謝: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丁香園是面向醫療從業者的專業平臺,以「助力中國醫生」為己任。下載「丁香園 App」可以和同行討論病例 ,在線學習公開課,使用用藥助手等臨床決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醫療崗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