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兒童入內,韓國人為何那么狠

導讀 原標題:禁止兒童入內,韓國人為何那么狠作者 | 謝無忌 編輯 | 晏 非題圖 |《82年生的金智英》韓國人不只不想生孩子,越來越多的餐...

原標題:禁止兒童入內,韓國人為何那么狠

作者 | 謝無忌

編輯 | 晏 非

題圖 |《82年生的金智英》

韓國人不只不想生孩子,越來越多的餐廳、咖啡廳等公共場所,都拒絕兒童入內了。

兒童節當天,韓國議員容惠仁帶著23個月大的兒子站在韓國立法機關大樓內的講臺上,提出主張廢除“no kid zones”(無孩童區),并以自己的故事為例,發表了聲情并茂的演講——

她和家人曾被一家門口寫著“無孩童區”字樣的咖啡館所拒絕,而當時,她正與產后抑郁癥作斗爭,丈夫想帶她出去散步,讓她開心起來。提起此事,她淚流滿面,無助地說:“感覺社會不想要像我這樣的人。”

韓國咖啡廳“禁止孩童入內”的標識引發了熱議。(圖/Twitter)

取締“無孩童區”并非易事。在韓國,“無孩童區”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景象。根據智庫濟州研究院的估計,韓國大約有500個禁止兒童區域。民意調查公司韓泰研究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支持企業設立“無孩童區”,投出反對票的也就僅有18%。

事實上,關于這個現象的爭論,在很多國家早已持續多年。設立“無孩童區”似乎已經成了公眾輿論的主流聲音。鮮有人留意到,當我們在談論應該圈定更多孩童禁區時,這些孩童和家長可以去哪。

要問韓國為什么有這么多“no kid zones”(無孩童區),就不得不提過去十年間,餐廳與帶孩童就餐的家長之間頻繁發生的沖突事件了。

其中較為戲劇化的事件,發生在2012年。當時,一名用餐者端著熱湯,不小心燙傷了一個孩子。事后,孩子的母親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系列攻擊這家餐館的帖子。

起初,這個母親得到了網友的同情,被指控的肇事者也受到了廣泛批評。然而,當閉路電視錄像被披露時,風評開始轉向。原來,當時是孩子在餐廳里到處亂跑,不小心撞到了這名客人,才釀成了事故。于是,網友又把責任歸咎于母親的失責,也對母親扮演受害者角色的行為表示不滿。

對類似事件韓國公眾輿論的轉向,讓“無孩童區”的呼聲越發明顯。(圖/閉路電視錄像截圖)

接下來的幾年里,圍繞孩童監護人及私營企業的權利與責任等問題,社交媒體上展開了廣泛討論。到了2014年,“無孩童區”的標識便開始普遍出現在咖啡館、餐館等場所。

“無孩童區”的支持者表示,他們不過是想保護自己享受安靜的權利,企業也可以行使經營的自由權利,借此預防兒童事故的發生。反對者則認為,“無孩童區”不僅構成對孩子的歧視,也是對整個家庭的歧視,不利于營造良好的育兒環境。

到了韓國,你或許會發現,不少餐廳、咖啡廳門口都有這樣的字樣。(圖/Twitter)

此外,在美國芝加哥,一米其林餐廳大廚曾因孩子在餐廳大哭,而與其母親發生爭執;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一家餐廳,也因孩童爭吵而推出了兒童年齡限制,之后還創下了開業以來最好的營業成績。

美國加州的“Old Fisherman’s Grotto”餐廳宣布禁止嬰兒車、兒童座椅和兒童入內。(圖/unsplash)

這些餐廳有的發端于爭執、投訴事件,有的出于對集體用餐體驗,或者對用餐環境、產品的考慮而推出年齡限制。

像近日被曝拒絕12歲以下兒童就餐的“新榮記”,就有不少網友表示支持。因為餐廳環境是開放式空間,對兒童來說可能有安全隱患。工作人員也表示,如果攜帶12歲以下兒童,可以預訂包間就餐。

“新榮記”餐廳稱這條規定不是強制的,不少網友表示理解支持。(圖/點評網站截圖)

事實上,比餐廳更需要安靜的電影院、圖書館,以及高鐵和飛機等公共場所,早已“苦孩子久矣”。該不該在這些地方設置幼齡兒童專區?這樣做會不會造成對兒童和有孩家庭的歧視?這些問題一直是輿論焦點。

高鐵上因熊孩子爭吵的事件很多,很多網友都呼吁隔絕分區。(圖/新聞截圖)

盡管可能背上“不公平對待”的爭議,依舊有越來越多人表示需要這項服務。

2012年,亞洲航空表示將為12歲及以上的乘客提供無嬰兒的“安靜區”,且無須額外付費。日本航空、馬來西亞航空、印度靛藍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為乘客提供了選擇遠離幼兒或嬰兒的座位選擇。Tripadvisor曾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國人愿意支付額外費用,只為乘坐飛機旅行時沒有兒童在場。

有家長帶6個月的嬰兒一同乘坐飛機,事先給其他乘客帶了禮物,被稱為高情商家長。(圖/微博截圖)

有意思的是,支持韓國“無孩童區”的群體里,不僅有單身的成年人,還有不少是有孩子的家長:“大多數禁止兒童進入的餐廳和咖啡館,通常都是不適合兒童的場所,容易發生事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我一開始就不會帶孩子去這樣的地方。”

這不僅是出于對他人和商家的理解。當下生活壓力大,家長渴望不受干擾的育兒環境,自愿被公共場所隔離在外,這種規定對于他們來說,或許就像一個“逃跑計劃”。

韓國社會曾流行一個詞叫“mamchung”(媽蟲),指“靠著勤勞的男性為食的寄生母親”,后來延伸為“只顧著小孩利益、不管教孩子的母親”。(圖/《82年生的金智英》)

但一刀切的做法,確實讓不少安靜自覺的孩子及其家長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許多支持者也在反思,問題的核心出發點在于照顧者的責任,而不應把矛頭指向孩子本身。

為了回應這一觀點,越來越多的咖啡館將“禁止兒童”的標簽改成了“照顧孩子”或者“禁止失責父母”的字樣。

盡管如此,當今的韓國似乎還是更趨向于承認個人自由和隱私,更愿意幫助成年人免于與兒童交往,不必承擔所謂的育兒責任。當城市的“無孩童區”逐步擴張,有孩家庭勢必會陷入更難的處境。

在韓國,各方面的壓力,讓年輕人不愿意生養孩子。(圖/unsplash)

《紐約時報》有文章提到,在過去16年間,韓國政府花費了超過2000億美元,嘗試激勵年輕人生孩子,但依舊挽救不了出生率世界最低的局面。

不少韓國人認為,政府與其投入更多資金改變年輕人的生育意識,還不如關心人們在養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創造寬松、包容的社會環境,讓人們更愿意生小孩。

韓國街頭采訪中,年輕人表達自己對生育率的看法。(圖/視頻截圖)

由于就業難、住房和兒童保育成本上漲等原因,韓國年輕人大多選擇不生孩子。相比起兒童和家庭的自由權利,他們更愿意為企業和商家,以及個人的權利買單。

愈演愈烈的“無孩童區”現象,也在提高養育子女的難度,進一步加劇出生率的下降。但成人和孩童的權利,不應該是對立的。

韓國兒童對“無孩童區”的反抗。(圖/The Korea Times)

生活在城市里,孩子應該去哪玩?這不僅是韓國家長面臨的難題,也是對整個東亞的國家乃至全世界的發問。

過去70年,全球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也重塑了人口結構和公共生活。如今的家庭關系,高度依賴消費社會,當今育兒成本和兒童保育觀念,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

以前的孩子不需要專門的付費游樂場所,也沒有那么多華麗精美的商鋪,給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玩具。而現在城市里的孩子,周末大多被圈在某商城各色波波池、人工沙池里玩樂,家長則在圈外刷著手機,一臉疲憊。

國內商場到處可見的兒童玩樂區。(圖/視覺中國)

兒童空間的商業化成了一種新趨勢。尤其在上海、天津、新加坡、首爾、東京等東亞城市,越來越多的親子商業空間正不斷涌現。

在國內,你可以看到這樣的城市親子業態:某城市小區附近的商城,完整配備了為兒童量身定做的商業服務,包括母嬰零售店,兒童服裝店,兒童娛樂場所,繪畫、趣味英語、形體舞蹈等課外興趣班,以及像手工課、展覽等親子體驗店。

消費社會和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背景下,兒童服務的供應不再完全由政府的公共部門承擔。以兒童為導向的商業親子空間激增,兒童的自由空間反而開始萎縮。

兒童的自由活動空間趨向于商業化。(圖/The Korea Times)

如今,建設一座兒童友好城市的挑戰和代價,比以往更大。尤其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在做主要的公共空間設計和規劃時,出于經濟效益的考量,會優先考慮成年人的需求,很容易忽略兒童。

在國內的主要城市,“付費玩耍”成了一種常態。但基于歐洲的研究發現,兒童更喜歡免費的公共空間,這些場所對于他們的認知、體能、情感和道德發展都有好處。

早在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就提出了“兒童友好型城市”(CFC)的理念。從2016年起,中國就將它作為國家發展目標之一。

在這一點上,荷蘭鹿特丹倡議了至少十年。此前,不少家庭從這里出走,鹿特丹甚至曾被評為“荷蘭最不適宜撫養孩子”的城市。但現在,鹿特丹擁有大約1400個游樂空間,所占公共設施比例高于荷蘭其他城市。

這座曾經高度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拓寬了人行道,給自行車的基礎設施提供了比汽車還高的預算。此外,鹿特丹重新設計了許多公園、綠地、校園、廣場和街道,建造了更多適合家庭居住的住房。

鹿特丹曾經經歷過家庭失望出走的傷痛,如今已是兒童友好型城市典范。(圖/unsplash)

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路上,北歐一直是優等生。北歐人相信,“玩耍是每個人都有權享受的事情”,這幾乎成為了城市生活里的一項基本服務。

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等城市,他們依照城市環境,將游樂設施融入其中:街道上有籃球場,山坡上建有滑梯。

芬蘭首都的阿莫斯雷克斯藝術博物館,其起伏圓頂就是一個大型的游樂場,各個年齡段的游客都可以在這里爬上滑下。

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一些私人公園轉化為公共公園,新建的游樂場數量減少,單個游樂場面積卻在增加,設備也得到了更新和升級。

北歐國家的兒童友好,是將玩樂全方位地融于生活。(圖/unsplash)

這些建筑語言和環境的感染力,就像無形的軟黃金。家長不需要花力氣去“娛樂”孩子,他們會很自然地融入空間,成為主人。

素有“美國第一兒童友好城市”之稱的丹佛市,就以打造“見學地景”模式聞名。全市46塊廢棄的學校場地,被改造成充滿吸引力、多用途的戶外兒童游樂空間。社區入口、陰涼處、自然野生公園、戶外藝術等各個場地,都有游戲教育元素的設施。

德國慕尼黑的特色,則是將城市開放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極富特色的兒童游樂教育空間。慕尼黑機場就是世界兒童友好型機場的典范。

真正的兒童友好型,不需要費力討好,而是自然而然從細節設計中體現。(圖/unsplash)

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個城市和地區獲得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認證。像德國的游戲場地建設、日本的嬰幼兒照護服務、美國的博物館體系等,都很有參考價值。

國內城市中,走在前列的是深圳。它率先在全國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標,并發布了關于兒童友好型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公園、母嬰室、出行系統七大領域的建設指引。

但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包容”,不應止于口號。當社會能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求,兒童有了足以釋放天性的場所,成年人也有安靜放松的自由空間,該不該有“無孩童區”,也就不再成問題了。

校對:黃思韻,運營:嘻嘻,排版:陳亦奇

讀完點個【在看】??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