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北京人被彈窗折騰到需要救濟了

導讀“怎么救濟?”20條優化措施公布后次日,北京在第411場新聞發布會上確認,“啟動長期滯留京外人員專項救濟,梳理京外風險縣域旅居史人員情...

“怎么救濟?”

20條優化措施公布后次日,北京在第411場新聞發布會上確認,“啟動長期滯留京外人員專項救濟,梳理京外風險縣域旅居史人員情況,推送解除彈窗限制、購票限制”,并且承諾,“主動對接、梳理滯留京外一個月以上、且有返京意愿人員,及時推送給進返京人員服務系統,及時處理。”

(一旦彈窗就意味著無法進京)

消息傳開后,網絡上一片喧嘩,有人追問怎么救濟,有人追問吃住行怎么解決,有人追問回京后孩子能不能上學,還有人發出了五味雜陳的感慨,“你看,本來好好的人都需要‘救濟’了。”

確實,“不怕菜刀,就怕彈窗”,在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背景下,首都北京的彈窗堪稱全國最嚴厲的殺手锏,如果在京內被彈窗,就像瞬間被高手點穴一般幾乎動彈不得,萬一在京外被彈,就意味著無法返京。

比起網絡上聲嘶力竭的聲討,最能彰顯北京健康寶彈窗威力的恐怕還得是今天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針對長期滯留京外人員開啟的專項救濟。

要知道,在我們的日常語境中,“救濟”的意思就是用金錢或物資幫助生活困難的人,比起個人或者單位提供的民間救濟,也就是純粹的施舍行為,政府發起的社會救濟行為就是針對因各種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救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比如,我們就習慣將農村五保戶稱之為“吃救濟”。

按理說,能夠在京城內外奔走出差的群體怎么說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最起碼也是收入有保障的職場人士,結果經過了長期彈窗的困擾,這些人都到了需要北京專門出手救濟的地步,怎能不讓人唏噓?

(北京核酸檢測場景)

“白天想,夜里哭,做夢都想去首都。”這句早年春晚小品中的經典臺詞,用在曾遭受“北京健康寶彈窗3”焦慮的返京人員身上可能再貼切不過了,這種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生活令很多人怨聲載道。

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表示,從北京到天津后,因“彈窗”而在天津住一個多月,北京高昂的房租還得繼續交著。要知道,在國外回國的隔離期也只不過是7+3天(現在5+3),一個彈窗3就能讓北京人在一兩個月難以回家,著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北京適時推出的“專項救濟”似乎很有必要。

彈窗最不人性化的地方可能在于,在無法證明當事人已經感染病毒的情況下就一刀切限制行動,基本等同于“有罪推定”,而且,彈窗很讓人無奈的是,兩個人行蹤一致,卻一個被彈一個沒事,這種讓人摸不準頭緒的彈窗原則至今無解。

不過,在81歲高齡的陶斯亮公開發文質疑北京健康寶彈窗違背“精準防疫”的策略后,大家卻驚訝地發現,最起碼北京彈窗還真是做到了“一視同仁”,堅守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則。

有評論甚至認為,“彈窗”系統的操作缺乏清晰透明度,不止讓人天天心驚膽戰,也讓人難以信服這是防疫必要環節之一,甚至還不時激起各種陰謀論,懷疑健康碼被濫用。

(一名北京市民在進行核酸采樣)

由于申請解除“彈窗”步驟繁瑣,一遍遍填寫表格、一遍遍撥打北京12345也不見得有效,甚至還會被善意提醒,“因七天內到訪過疫情風險等級較高地區,須暫緩進京,待離開風險區域滿七天或該區域風險解除,健康碼變成綠碼后才可進京”。

為此,甚至催生了“養碼”產業,所謂“養碼”、“洗碼”就是在進京之前,先到沒有疫情的縣市區連續待滿七天,等限制入京的“彈窗”狀態解除。

根據網傳的“養碼”指數排名,偏僻的華北縣城河北石家莊的正定縣曾是很多人首推的“養碼之城”,而且網友給出的理由也讓人無力反駁,離北京近,彈窗解除后可馬上進京;物價便宜,酒店餐飲均在可承受范圍;旅游資源豐富,可趁此機會深度考察;距離西柏坡革命圣地不遠,可以每天參觀一次,接受革命教育,錘煉思想品格。

籍此20條優化新舉措公布之際,北京宣布啟動長期滯留京外人員專項救濟,主動對接、梳理滯留京外一個月以上、且有返京意愿人員,更多的應該還是一種姿態展示,并且預示著未來可能會對彈窗邏輯會進行改進,讓大家的進出京更方便。

就像大家調侃的那樣,彈窗就像廚房里的菜刀,至于你用它來做飯還是傷人,根源不在于菜刀本身,而在于出刀者。#北京解除長期滯留京外人員彈窗限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