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學現在已經不是學生們的終極目標了,學無止境如今代表的是大學之后還要考研考博。,非得拿下來個高學歷,才算是能在職場中擁有隨意挑選的機會。
那么從小學到大學結束算是一個階段,普通家庭的家長希望學生能早一些步入工作崗位,給家庭減輕一些負擔,讀完碩士、博士的同學,不說家里經濟實力過人,也得是小康家庭。
窮人家的孩子是例外,家里不能提供學生學校之外的補課費用,眼界不夠開闊,更不了解現在那些競賽的項目可以幫助學生早點進入名校,只能依靠學生自己考。但是那些有實力有名氣的學校,是不是早就把這樣“裸考”的學生排除在外了呢?
“裸考生”在清北不再吃香?想通過高考進名校重點班,有點難
當下的教育提倡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尤其是在雙減之后,素質教育的意義被進一步發揮出來,學生雖然沒有了文化課程的補習,但是興趣班翻身了,在逆襲中吸引了更多學生和家長的青睞。
小初高的培養模式發生小角度的偏移,其實早有預兆,比如清華、北大,中科大這些學校,之前都在實驗“少年班”,但是在發展了一定的年限之后發現并不如理想中的那樣,于是這種班型開始減少招生。
但是隨著一些學科領域里領頭人回歸到名校,這種班型又重新燃起希望,比如清華的計算機姚班,丘成桐數學班,還有去西湖大學當校長的施一公,這些在各自領域里發展頗為亮眼的老師,都在努力開設新的班型。
高校內部實行自主招生計劃,競賽類保送項目,還有近幾年來開始的強基計劃,都是學生進入名校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進入名校的學生,更受重視,學校在培養模式上投入也更多。
相比之下,那些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裸考生”在清北不再吃香,和普通學生一樣,這些同學發展的路徑單一,趕不上名校培優計劃的快車,在高考之前也并沒有條件和機會進行相關的訓練,更被提有資格去參賽了。
名校選拔人才方式改變,富養娃正盛行
越是有實力的學校,在招生的時候越是要開辟不同的賽道,選拔人才的方式不再單一。比如每年都會看到有初中生通過競賽或者參加名校的夏令營、冬令營,于是被選中,不用參加高考就可以入名校學習。
這樣的同學從小家長就在砸錢培養,天賦是一方面,家里真的有實力是另一方面,所以說如今富養娃正盛行,那些從起跑線上就開始“卷”的家長,懂得利用學生的優勢,在競賽上嶄露頭角。
少年成才并非是揠苗助長,這些人才的學習能力很強,可以通過短時間內就拿下初高中的課程,雖然在發展階段上缺席了部分高中時光,但是將精力放在專業領域中,發展又豈是快人一步那么簡單。
而且除了高考,這些985院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時候也有綠色通道,那些從大一就開始準備考研的同學,整天泡圖書館,看考研課程,最后通過競爭激烈的研究生考試,可能只考上了一所雙非院校的研究生。
但是那些早就具備高瞻遠矚的同學,通過平時的優秀表現和在名校的組織活動中獲得經驗,已經提前鎖定了名校的保研名額,所以那些單純想靠考試,裸分進名校的同學,似乎未來的升學之路有些難。
“題海戰術”弊端顯現,學生發展得追求全面,想躺平不現實
裸分考名校的同學,都用過題海戰術,覺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別的同學,于是在學習上多努力一些,但做一萬道題,不如去體驗一次名校組織的活動,那才是提前批的機會。
學生的發展還得要求全面,多一些特長是有好處的,比如藝術生、體育生,如果在學習上拼不過,還可以在從小培養學生一些編程、計算機技能,可能會多一條發展出路。
另外覺得自己卷不過就想躺平的同學,放棄得有些早了,現實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沒發展到無路可行的地步,高中階段的學習,分數爭取是有意義的,考不上頭牌名校,進入院校,發展的機會也不少。家長要具備眼光,學生也可以多了解升學條件,學會未雨綢繆。
今日話題:你覺得普通家庭的學生考清北越來越難了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