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降大任于“斯人”改成“是人”,人教社:向來如此

導讀學生時代承載著很多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即使學習任務重,但青春的時光卻別有一番滋味。就算對于差生而言,想起曾經拿著課本被罰站的經歷,也...

學生時代承載著很多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即使學習任務重,但青春的時光卻別有一番滋味。就算對于差生而言,想起曾經拿著課本被罰站的經歷,也不失為趣味。

有位高校教授曾感慨,上學時不覺得語文這個學科多重要,但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歲數越大越體會到,語文對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改變與滋養,是最多的。

聽到曾經熟悉的課文,總是讓我們的思緒立刻回到校園時代。可有時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卻可能面臨顛覆。

“降大任于斯人”改成“是人”,人教社回應:向來如此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到了中學階段,難度明顯加深。很多同學一提及背誦課文就很苦惱,要是背記文言文就更難,本來遣詞造句的方式就不同,弄錯一個字也要扣分。

有位家長在輔導學生的時候,卻在課本中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生于憂患》的課文非常經典,也是考綱中的范圍。

而且因為其內容非常勵志,有助于激勵逆境中的同學堅持下去,所以老師和學生大多對其印象很深刻。但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其中卻被改成“是人”。

這令家長十分困惑,就像之前質疑插圖審美風格的朋友,他也把自己的疑問發到了網上。想不到真的引來不少討論。

大部分網友跟他的想法一致,表示自己上學時,也是用“斯人”二字,不知道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改變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以前也并非沒有發生過。比如“一騎紅塵”其中的“騎”,家長上學時可能讀ji,而現在改成了騎馬中qi的讀音。

還有“一行白鷺”中的“行”也有改動。但是關于這篇課文里的變化,相關的回應卻讓一些家長感到有點不解。人教社表示“向來如此”,以前的教材一直用“是”字。

是大家記錯了嗎?較真的家長翻出以前的課本

看到這樣的回復,許多網友表示依然感到困惑。問及身邊的人,好像絕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都是“斯人”,難道是“曼德拉效應”?

這個效應經常用來形容多人出現“共同的錯誤記憶”,屬于認知上的偏差,可能跟固有的習慣思維有關。較真的家長翻出以前的課本,想看看到底是記錯了還是怎樣。

事實上,不少家長拍下老版教材,里面確實用的“斯人”二字。所以這說明大家印象里的知識點沒有錯,只不過是課本的版本不同罷了。

很現實地說,當代家長在輔導子女方面,參與度明顯提升。因為自己所學的內容跟新版的課本不一樣,出現認知上的困惑,是很可能出現的現象。

但是考試中到底按照什么作為評分的標準,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如果出現差異,學生們也可能感到困惑。

這個問題之所以會引發這么多關注,說到底家長們只是希望可以把嚴謹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不是糾結“是非對錯”。希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和解釋。

盡量做到統一,老師講課、學生在大考中答題,才不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惑。這也是許多家長的心聲。

遇到類似情況,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這類情況或許在其他課文里也能出現,在沒有明確解釋的情況下,學生和家長需要重視起老師的吩咐。教材雖然是考試的核心,出題會圍繞這個基礎進行提升。

但是現實中,老師更清楚考點,以及試卷評分標準。中考、高考其實說到底是省內競爭,閱卷老師也是當地的團隊。

所以當課本的一些細節有爭議的時候,到底用哪個標準計算分數,相關的上級會對老師進行統一安排。同時也會把規則告知給學生,家長們不要過于擔憂。

其實老師存在的意義,比我們想象中更多。并不是給學生一個課本,只要他們足夠聰明就可以自學。教師除了講課,也經常參加教育相關的會議,研究考試方向。

所以說,拉開不同學校教學水平的,往往是各位老師對教材的不同理解和把握。課上記錄的學習筆記,甚至“含金量”更高,對于考試得分有重要價值。

【話題】你上學時這句話用的哪個字呢?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