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顧右盼的望著,還是回到了大山。
很多學生都有教師的職業理想,所以才會在高考時毅然決然報考了師范院校。可沒想到四年后到了畢業,卻發現這個職業理想變得分外難以實現。
疫情的反復讓市場環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很多同學的就業目標從高薪變成了穩定,這讓擁有鐵飯碗的編制教師變得十分吃香,考試戰況也變得十分激烈。
為了能夠早日開始實現心中的理想,很多師范生選擇了鄉鎮教師崗位。本以為只要是在干自己喜歡和向往的職業,怎么都能堅持下去,可迎面而來的,卻是現實狠狠的耳光。
當一名鄉村教師選擇離開大山,打敗她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就我們這些沒怎么沾過鄉村教師崗位的人來看,在鄉村里教書到底有什么困難?
首先我能想到的就是因為工作地在鄉村,鄉村學校,家庭中父母教育觀比較高的不會太多,所以教學工作肯定很難實施,設施也比較不完善,可能老師要做很多額外工作。
其次就是鄉村發展上大體是比不得城市的,所以鄉村學校的崗位薪資待遇也不會太好。應該只能在當地鄉村里糊口,想要攢出房錢,應該是不太可能了。
教學難度、薪資待遇,其實也就是鄉村教師們困難的主要兩大板塊,但既然我們能想到,這些鄉村教師們在報考之前也能想到,不過真正讓他們動搖的,遠遠不是這些擺在面上的東西。
一位師范生分享了自己當鄉村教師的經歷,通過專項招聘,女生考上了教師編制,雖然是被分配到了鄉村教師崗位,但考慮到是考了多次才考上的,所以也咬著牙去了。
和老師預想的班級四五十個學生不同,鄉村學校班級的學生數量還是比較少的,只有二十幾個學生。本來以為教學壓力會很重,看到學生的數量,師范生松了一口氣。
但沒想到很快,她之前預想的種種麻煩就紛至沓來了。什么基礎設施不齊全,什么教學內容糾錯,什么東西都要自己動手,卻不一定能豐衣足食,但這還不是最折磨的。
因為鄉村教師資源比較稀缺,所以這個學校在編的教師也只分到了三個,繁重且過量的任務多半壓到了三個老師身上,每天就算緊趕慢趕,也要忙到晚上九點多才能走出學校。
可回家,又是另一件難事,交通的不便和夜晚出行的安全問題也為師范生的精神帶來了很多壓力。而像這樣零碎卻能一點一點蠶食精神的瑣事,鄉鎮教師崗位上還有很多。
雖然師范生都咬著牙一一堅持下來,可那些瑣事帶來的壓力卻沒法消失,于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就會沖出來讓師范生們的職業理想搖搖欲墜,比方說,回家的時候。
回家,也是個費九牛二虎之力的事情,搭車換車拼車。而回到家,回到熟悉的城市里,那種久違的自由與安逸,才是真正敲裂師范生們職業理想的東西。
快遞不用跑去鎮子上拿,下樓就可以拿到,想去大超市買個東西不用打車好久,走個十分二十分就到了,想逛街,吃吃館子,也是帶上錢隨時可以出發,很快就能享受上。
本來已經感覺自己適應了如今鄉村教學任務的師范生,開始動搖了。職業理想,真的比美好的生活還重要嗎?為什么我要受這么多苦,在鄉村里過這么難過的生活呢?
寫在最后
理想和生存,到底如何選擇,許多人孜孜以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理想,也就是理想主義,生存,也就是現實主義,一個在內,一個在外,我們總是要在這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最讓我們舒適的生活方式。
像這位鄉村老師,她其實是有職業理想的,但現實生活同時也讓這位老師很不如意,這時學生就需要掂量掂量二者在心里的分量了,這里的測量,真的要遵從內心。
如果你將理想看得更重,那么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不斷謀求發展,也許會比如今為了現實放棄要更少遺憾。但如果現實真的磨平了最初的熱情,做出改變也無可厚非。
不過學生要知道,工作其實是伴隨著我們后半生的東西,融入了我們生活的大半血脈。所以我們的工作必須在自己看來是有些意義的,這樣才能堅持下去,不斷創造價值,為自己,為社會。
腳踩著現實,不斷朝著理想主義前進,這個問題本來沒有答案,但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我們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