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學生時代,最不想看到的幾個字大概就是“閱讀并背誦全文”了,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階段,課本上的文言文越來越長,也越來越晦澀,學生們看了也不免一個頭兩個大。
但也就是因為“閱讀并背誦全文”也確實讓同學們都擴充了不少知識量,也掌握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語,如今當了家長,時不時也能和學生“秀”幾句,彰顯一下自己的地位。
只不過有些時候,家長的自信滿滿卻常常會遭到學生的“打擊”,比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這句對于80后、90后來說,應該熟悉的一句文言文,學生卻說:你們背得不對。
“斯人也”怎么變成“是人也”了?人教社出面回應,家長:我不信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相當膾炙人口的一句話,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刻在大家DNA里的一句古文了,只要不是“九漏魚”,應該都能對這句話有一些印象。
但是當80后、90后家長翻來現在初中生的教材時,卻發現原來的“斯人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竟然變成了“是人也”,難道是教材改版了?
于是網上便開始產生了激烈的討論,有網友說“天王老子來了,我們學的也是斯人也”,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是是人也,當時自己背得滾瓜爛熟,肯定錯不了”。
其實不管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意思都是一樣的,也并不影響這篇文章的意思,只不過討論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家長們也都想一探究竟,知道一下到底是自己記錯了,還是教材改版了。
隨著大家討論的熱度不斷高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也對此作出回應,據悉,自出版社從1961年正式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出現過“斯人也”。
看到人教社的回應,不少80后、90后家長坐不住了,紛紛表示:我不信,我們明明記得當初學的就是“斯人”,但有網友特意翻閱了1961年版本、1982年版本以及2001你那版本和2016年版本,確實都是“是人也”。
不僅人教版教材上一直都是“是人也”,有網友翻到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也均是“是人也”,這回家長可真的是蒙了,不過這么看來,投票“斯人”的,大概真的是錯了。
家長雖然不愿相信,但輔導學生功課,還是要以教材為主
雖然種種證據都指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才是正確的,但依舊有很多家長覺得無法相信,不過不管家長的內心的想法如何,在輔導學生功課的時候,還是要以教材為主。
畢竟這句話在中考時,也算得上是一個易考的文言文填空題,如果學生們因為家長的堅持,在中考時,答錯題失了分,可就得不償失了,畢竟大考中的一分兩分,那都是能改變考生命運的。
而且除了“是人也”以外,現在的教材相比80后、90后家長那一代的版本,其他地方也發生了一些改動,家長在輔導學生功課的時候,自己還需要多做功課,都要做到以課本為準。
教材作為學生學業的“標尺”,家長們謹慎一些,也是情理之中
其實不管是前一陣,家長對于數學教材插畫的關注,還是現在對于古文對錯的探討,其實都在情理之中,比較教材作為學生學業的“標尺”,謹慎一些總是對的。
這回人教社也出面回應,解開了家長的疑惑,有了一個標準的答案,家長在輔導學生功課的時候,也能避免出錯,也免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爭論。
而且經過這么一番討論,也在提醒語文老師上課的時候,也要注意強調這個部分,讓學生們注意不要對這個地方混淆,所以因為謹慎,而對教材展開討論,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筆者寄語:
關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這句話的正確寫法,在人教社出面回應之后,也算徹底畫上了一個句號,或許真的是部分家長的記錯出現了錯亂吧。
也希望經過這么一番討論,能夠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未來在遇到需要默寫這句話的時候,就不會再出錯了。
話題討論:你覺得應該是“是人也”還是“斯人也”呢?歡迎留言評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