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炫耀自己家孩子懂事,明眼人卻搖搖頭,“那是父母的失職”

導讀培養后代需要付出很多,既包含物質條件的供給,也不可忽視精神層面的滋養。許多老人認為當代年輕人不愿意多生,是“貪圖享樂”。實際上,恰...

培養后代需要付出很多,既包含物質條件的供給,也不可忽視精神層面的滋養。許多老人認為當代年輕人不愿意多生,是“貪圖享樂”。

實際上,恰恰是因為這代家長更懂得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甚至為人父母的責任有多重,才更為謹慎。在培養方式和思維方式上,就能看出很大的差異。

家長炫耀自己孩子懂事,明眼人卻搖搖頭

“聽話、懂事”或許是上代人眼中毋庸置疑的培養目標。可是這樣的方法真的完全是為了教導后代嗎?答案可能有點無奈。

有些家長一味強調這方面,其實只是省去養育過程中的很多麻煩。至于學生們的內心是什么感受,性格會產生哪些變化,是否有助于日后的發展,這類家長很少能考慮到。

筆者看到這樣一幕,覺得很典型地展現了不同的培養思維。兩位小學生家長在等待放學時進行了一番對話。提起親戚來串門,第一位母親很高興地炫耀著:

“我女兒可懂事了,自己的東西再喜歡,我告訴她給別人時,她也不會哭鬧,真有樣”。另外一位家長卻愣住幾秒,然后不禁搖搖頭。

或許我們東北人大多說話很直接,她直接反問道:你覺得這是好事啊?學生這么小就比別人懂事,那是父母的失職。

她不喜歡的東西,你也應該征求意見后再給別人,更何況是很在乎的東西。你這樣培養她,以后不是等著挨欺負呢嗎?連家長都不給她做主,在學校和社會怎么保護自己。

為什么說“子女過于懂事,是父母的失職”

對方顯然不高興了,留下一句“難道教學生自私嗎”,轉身就走。筆者聽完則更認同第二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長好像不允許學生表現出她的年齡段的特質,非要提前訓練服從性。

而處處要求學生懂事的家長,在以下層面,真的可謂是一種“失職”。首先,家長沒有足夠尊重子女,而是將他們看成“附屬”,所以往往不在意學生的情緒。

可是處處“委曲求全”連家長自己都做不到,卻這樣要求一名小學生,屬于“雙標”。試想一下自己心愛的大衣,學生隨便送給別人,家長又是什么感受呢?

其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學生,通常會培養出“討好別人”、沒有主見的性格。他們可能是不會拒絕任何不合理要求的“老好人”,可自己活得很辛苦。

不要說畢業后容易被同事利用了,就是在學校期間,也能明顯看出這類同學“吃不開”。遇到好的老師還能維護一下,不然很大概率是被同學欺負又不敢告訴家長的角色。

記得有位老師曾說過,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家長去包容子女,接納和允許學生在不懂事的年齡段犯錯誤;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只會聽從指令的“機器人”。

學生們其實天生自帶一種對家長的愛,當你只想培養聽話的后代時,他們會為了避免給家長“添麻煩”,自行面對所有問題。在這種孤獨的環境下,如何培養出有出息的性格?

很多家長理解錯了,懂事不代表“完全服從”

其實教導學生“懂事”,從來都不是錯誤的思維。我們處在人際關系中,任性肯定難以有好的發展。只不過很多家長把這個概念簡單地理解成了“服從”。

真正的“懂事”,是指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能力,是懂得規律并作出恰當的選擇。而這個素質不是靠“聽話”就能培養起來的,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見識和指導。

就比如同樣是認真做功課,一名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拿高分、考上更好的學校,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是他懂得了成績的價值,主動選擇“懂事”。

另一位同學認為:只有考試達到前五名,家長才會喜歡我,才會覺得我是好的。這便是“服從”,是對家長的討好。

眼前看或許沒問題,后期的學習動力可能明顯不足,遇到困難時更容易陷入糾結和苦惱:自己滿足不了家長的期待,就開始否定存在的意義。

【總結】教育子女是個漫長又復雜的過程,學習、性格、愛國素養等,值得關注的層面很多。沒有任何家長是完美的,但是責任心強的父母會不斷反思自己,不害怕改變和進步。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