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的教育主導方向就是要培養新一代的創新型人才。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應試教育,但我們都知道,應試教育模式是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所以這些年國家一直倡導要實施素質教育,各個中小學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雙減更是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國家要求徹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從重復的作業中解放出來。但是我們的學校真的做到了嗎?
近日,經濟學者專家宋清輝在網上發文,質疑著名的深圳中學,他發文道:深圳中學簡直就是學生的噩夢,這樣大搞“疲勞戰”究竟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創新人才?
也許有人疑問了,為什么他會針對深圳中學?這個源于深圳中學的一張課程表(下圖)。從這張課程表中我們不難發現,課程排得太密集了,我數了一下,每天上課高達12節,光晚自習就有四節。所以宋清輝學者就質疑,深圳中學這是在大搞疲勞戰,靠疲勞戰能培養出什么人才呢?
不過面對宋學者的質疑,很多網友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全國的高中都一樣,高中都在搞疲勞戰,教育內卷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面對深圳中學的課表,網友們的表現都很淡定。大家都說:現在的高中不都是這樣嗎?不都是在拼時間嗎?誰沒上過高中?
確實如此,家有孩子的都清楚,現在的孩子有多累。實際上不僅僅是高中,現在的中小學都是這樣,大家都在拼時間。看看小學的課程表,每天加上延時服務也上十節課了,再看看初中的,和高中的孩子差不多,每天都有早讀和晚自習。全國的孩子作息時間基本都一樣,不分地域,教育內卷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多少年了不都是如此嗎?有必要大驚小怪嗎?
我們的孩子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目標都很明確,那就是迎接中考和高考,為了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誰敢不努力呢?哪位家長敢躺平呢?學校也是如此,為了升學率不得不在時間上擠壓,看誰卷得更厲害。
第二:培養創新型人才,并不意味著可以輕松的學習,相反考試題反而會越來越難。
什么是創新型人才?怎么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一直在努力,這些年教改也一直在改進。
比如現在的各科考試,書本知識占比已經很少了,死記硬背的知識也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課外知識和創新型題,這樣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孩子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當然這也意味著孩子們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了,考試難度也越來越大了。所以培養創新人才并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輕松學習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玩耍了,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現在的考試,要想獲得高分,比以前更難了,單純的刷題作用已經不大了,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孩子們只能更拼命的學習了,唯有如此,才可能應對現在復雜的考試。
這也是孩子們越來越累的主要原因吧!
大搞疲勞戰肯定不是好的教育,但是現在的孩子還有更好的捷徑嗎?
不管怎樣,宋慶輝學者有一點說得很對,大搞疲勞戰肯定是不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大搞疲勞戰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是現在的學生還有更好的捷徑嗎?
現在的小學生,光考試科目就有五門,科科都要考都要背,還不考試書本上的知識,體育考試還不是達標就行,大部分還要達到二級運動員的水平,據說以后音樂美術也要考試。每天一共才24個小時,要學那么多的科目,門門還要優秀,他們又不是天才不拼時間怎么辦呢?
簡單來講,只要中考和高考還是以分數來錄取,這種疲勞戰術就不可能改變,名校就那么多,人人都想上,不努力怎么行呢?誰能輕輕松松就考上?
寫在最后:
這些年青少年抑郁、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確實過重,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了。宋清輝學者能為孩子們發聲,個人是非常支持的,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來,為孩子發聲。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真的不能再搞疲勞戰了。
大家對此有什么看法呢?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