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5年后才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幸虧聽了姐姐的話

導讀學生時代最美好,也最值得珍惜,但面對選擇的時候,學生的“為難”是他人不能理解的,在大部分人看來,只有在填報志愿時的選擇最為關鍵,其...

學生時代最美好,也最值得珍惜,但面對選擇的時候,學生的“為難”是他人不能理解的,在大部分人看來,只有在填報志愿時的選擇最為關鍵,其他的并不重要,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學生填報志愿前,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選擇題,那就是該成為文科生,還是該成為理科生,很多學生會做出很隨意的選擇,自己擅長哪個,就學哪個,沒有什么好糾結的,學生們的想法看似瀟灑,實則大錯特錯。

畢業5年后才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幸虧聽了姐姐的話!

文科生與理科生之間是存在差距的,而且不只是所學科目那么簡單,學生在沒有了解清楚后進行選擇,難免會吃虧,喜歡啥就學啥這個想法不可取,為了讓學生們做出明智之選,一位過來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與感悟。

是一名已經畢業5年的學哥,作為一名男生,叫人很意外的是,他所擅長的是文科,當初的他,也是一門心思想要成為文科生,那是他的強項,他也不舍得放棄,但是研究生的姐姐卻一味的阻攔,最后這位學哥很不情愿的聽了姐姐的話。

就這樣學哥成為了理科生,考上了大學,順利畢業,也走向了工作崗位,剛畢業的時候,他對姐姐還心存抱怨,也不明白姐姐這樣做是為了什么,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才知道了姐姐用心良苦。

畢業5年后才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學哥在畢業的5年里,換了兩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的時間較長,也讓他得到了鍛煉,當有晉升機會的時候,領導毫不猶豫的提拔了他,讓比他工齡長的人,表示十分不滿,于是,便去討要說法。

那么從領導的解釋中,學哥才知道文科生和理科生最大的差距是啥,那就是就業,比他工齡長的人是一名文科生,在領導看來,文科生就適合做文職,還很容易跳槽,沒有晉升與培養的必要。

而作為理科生的學哥,則是備受歡迎,領導會花心思去培養,會認為理科生的頭腦靈活,學習能力強,而且最重要的是理科生是“技術工種”,很值得培養,認清這樣的差距后,學哥感嘆道:幸好聽了姐姐的話。

從學哥的經歷中,我們會發現領導確實會卻對文科生和理科生區別對待,看到這,有家長說:一定要讓學生學理,成為理科生,對于家長的心情,筆者可以理解,但家長的想法是錯誤的,聰明的家長也不會這樣去做。

理科生確實比文科生有優勢,但不代表學生必須“學理”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理科生都比文科生吃香,具備相應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必須學“理”,不能學文,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一些學生并不適合學理,成為理科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

既然說到了不能學理的學生,我們就一起來說下,什么學生不能“學理”,為啥不能學理,那么最不適合學理科的就是“慢性子”的學生,這類學生做什么事都慢,而理科生需要的是頭腦靈活,辦事效率高,這樣的學生才會受到企業的認可,而文職工作需要的就是慢性子、有耐心的學生,因此慢性子學生不適合學理,而是適合學文。

還有就是不夠堅強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遇到一點挫折,心情就會很低落,而且會一直處于低落的狀態,而理科知識本身就很難學,在加上就業帶來的壓力,這類學生是很難承受的,為了表面這種現象的發生,成為文科生更加穩妥。

除了以上兩類學生外,就是沒有“遠大志向”的學生,也不適合學理,這樣的說法并不是在嘲笑文科生,而是文科生適合做文職工作,文職工作的收入很穩定,晉升空間也很有限,所以才會這樣說。

希望學生能夠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知道自己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也希望學生的家長,能夠幫助學生把好關,作出正確的選擇,讓學生的未來有保障,最后衷心的祝愿所有的學生能夠成為熱愛祖國的棟梁之才。

今日話題:作為家長,你覺得自家學生適不適合成為理科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