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南京青年學術年會開幕,兩位院士作主題特邀報告

導讀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 文/攝)11月21日下午,由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南京市科學技術局聯合舉辦的“第十四屆南京青年學術年會”在南京...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 文/攝)11月21日下午,由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南京市科學技術局聯合舉辦的“第十四屆南京青年學術年會”在南京科技館開幕。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加平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應漢杰分別以《現代混凝土研究與重大工程應用》和《生物技術與未來制造》為主題作特邀報告。

△特邀報告會

劉加平長期致力于“收縮裂縫控制”“超高性能化”兩個核心領域的深入研究,結合混凝土結構和施工因素,進一步豐富了現代混凝土收縮裂縫控制理論體系,發明了系列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創建了減縮抗裂、力學性能提升和流變性能調控三個關鍵技術群。他和團隊的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太湖隧道等110余項重大工程。

△劉加平院士作主題報告

“混凝土是當今世界用量最大的土木工程材料,是重大工程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超高力學性能和極佳的耐久性能,已經成為國際建設領域最具創新活力的工程材料之一。”報告中,劉加平講述了現代混凝土技術在流變性能調控、收縮裂縫控制、超高力學性能和高耐久性能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以及如何實現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規模化工程應用,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

△應漢杰院士作主題報告

應漢杰長期從事生物與制藥工程領域的研究。他依據細胞的特性和仿生的原理,發明了能量調控和細胞集群調控等系列創新技術,解決了果糖-1、6-二磷酸等醫藥化學品、生物乙醇等生物基化學品、蟲草素等天然有效成分以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和核酸等產品生物合成效率低、生物催化劑難以長期使用和連續化生產難以實現等問題,推動了生物發酵過程從間歇式向連續化生產的轉變,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常常告誡我的學生,有空的時候要多看看科學家傳記,學習科學思維、方法與精神;做有價值和興趣的研究,順勢前沿和國家需求;選一個好導師或者領路人,能夠開拓眼界和研究方向……”應漢杰先是用自身經歷勉勵在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做一個簡單純粹能靜下心來的人、做一個有夢想和志氣的君子、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價值的人。”隨后,他從生物制造的關鍵技術進展與其在化學品、醫藥、營養健康品、材料、農業、飼養業、環境等領域的應用作為主線,以實際案例探討了生物制造對傳統物質合成方式、制造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效應。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