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方人士近日表示,在中印邊境西線,“在過去兩年中,已經建造了包括容納22000名士兵和大約450輛坦克、火炮在內的住所和技術倉庫。現在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建設永久性防御設施和基礎設施,以提高防御準備”。
印度軍方并不是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后,才開始重視戰場建設的。印度國防部的邊境道路組織成立于1960年,比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還早。
(印度方面戰場建設水平不高)
但是,近年來中國的高原施工技術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增強,戰場基礎設施建設無論在規模、檔次還是質量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印度方面。“基建狂魔”的本色,讓印度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特別是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后,中國方面迅速在班公湖附近建設了大規模冬季營房。在2021年和2022年,還建設了橫跨班公湖的公路大橋。至于防空導彈陣地、前線機場等設施的建設,更是建設得如火如荼。另外,中國還在藏南地區大規模興建居民新村,幫助當地人民安居樂業。
所有這些,都是印度想做而做不到的。
(印度只有少數坦克部署在高原)
軍隊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高寒區域對峙,離不開穩定的駐地和后勤供應。根據印度方面自己提出的數字,在整個西線,大概部署了20萬部隊,其中5萬人左右部署在一線。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冬季對峙期間,印軍大概把3萬人放在雪線以上。為了維持這部分兵力,印度政府和軍方投入了大量經費,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了緊急采購。包括板房、帳篷、暖爐、防寒服等。但是從新聞畫面上可以看到,印度方面的高海拔營地水平,遠不如解放軍。這種臨時措施可以搞一年兩年,但是不能長久。
士兵或許還可以咬牙苦熬,但武器裝備做不到。沒有恰當的保障維護和適應性改造,是無法在高原發揮戰斗力的。所以,印軍能夠部署到班公湖南岸,特別是部署到德普桑平地附近的坦克數量很少。
印度方面非常清楚,中國之所以在邊境問題上,長期保持著比較克制的態度,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臺灣問題占用了主要的戰略資源。按照美國人的時間表,2027年,解放軍就要發動渡海戰役。雖然這個時間表從來沒有得到中國方面的承認,但印度方面不能不擔心。
一旦臺灣問題解決,那么中國所面臨的邊境領土主權糾紛,就只剩下了南海與中印兩個方向。南海周邊大多數國家已經同意了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中印邊界爭議,就將成為最突出的邊境問題。那么,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家、五大核強國之一,連美國都不敢輕易挑戰,而印度拿什么來應對中方解決糾紛的信心與能力?
(印度山地部隊)
或許,這就是印度在中印邊境西段建設龐大基地群的主要動機。450輛坦克和22000名士兵,基本上是兩個機械化步兵師的力量。要知道,這個部署,僅僅被安排在班公湖對面,也就是印度媒體嘴里的“拉達克東段”。據了解,解放軍安排在那里的力量,是遠遠不到這個數字的。可見,印軍對自己和解放軍的戰斗力差距,還是有清醒認識的。
這里還有兩個細節。首先是450輛坦克,自從2020年,15式坦克出現在一線,印軍就非常忌憚,并且竭力在國際市場上采購同類型號,預計采購350輛。然而,各大坦克強國都不曾研制過高原坦克,所以印軍到現在也未能如意。但是,國際軍火商對這筆合同都非常關心,俄羅斯、韓國都在積極爭取。估計經過幾年的研發,拿出堪用的型號還是有可能的。這350輛坦克,加上一部分印軍現有的T72、T90坦克,基本就和450輛對上了。
(印度的所謂3D打印工事正在組裝)
另外一個細節,是印軍宣布自己開發了機動式3D打印野戰工事,可以在100米距離承受住T90主炮的轟擊。這種工事并不是現場打印,而是做成一個一個模塊,每個模塊重40公斤,兩名士兵可以搬運。從外觀看,依然是水泥制品。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工事的具體材料、安裝方式,以及印軍是用什么類型的炮彈實施防護力試驗。按照T90坦克的125毫米榴彈性能,只有高強度的鋼筋混凝土才能抵擋它的轟擊。但是,這種工事無法用3D打印來建造,更不可能拆成一塊一塊地搬運。所以,印度方面到底搞了什么新東西,還需要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