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地形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易經》里的《同人·九三》說,“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意思就是說,在叢林中我有伏兵,又登上高陵進行偵察,往往能夠戰勝敵人,可以使敵人多年不能恢復元氣。
西周的其他典籍中,也有關于地形的論述。比如《軍志》中說,“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而先秦時代也出現了一些綜合了各種作戰策略的地理性著作。比如《尚書》的《禹貢》,《山海經》的《五藏山經》,《爾雅》的《釋地》,《管子》里的《地員》《度地》《地圖》等等,這充分說明了地形與作戰的重要關系。
孫子十三篇專門單列一篇為《地形》篇,可見孫子對地形非常重視。很多人覺得《地形篇》過時了,我個人認為孫子所說的利用地形作戰的基本原則都是常識問題,即使是普通人知道一些也是有用的,更何況是軍人。
當然,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孫子提出的一些具體的利用地形作戰的原則已經不適用了,但是他提出的“知天知地”的思想還是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孫子在《形》篇說到一句話,叫做“動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這里的九天和九地盡管是極度夸張的說法,但在現代戰爭中,各國之間在太空中的爭奪、在海底深處的較量,恰恰一一驗證了了孫子所說的正確性。所以,我們對于天地的理解也一定要與時俱進。
我們現在的作戰領域可以輕松上天入地,未知的領域還很大,所以要做到“知天知地”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之所以說這一篇不但不過時,而且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是因為這一篇除了論述如何利用地形作戰外,孫子還提出了軍隊失敗的六種情況,這些都是軍事主官在軍隊管理和作戰中出現的問題而導致的軍事行動失敗。
比如吏強兵弱或兵強吏弱,這在軍隊管理建設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是由于中下層軍事主官組織管理能力弱而造成的。還有用兵打仗方面存在的問題,如軍事指揮者不懂用兵、瞎指揮,將帥治軍無方,不會排兵布陣,軍隊管理混亂不堪,下級指揮者不聽命令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軍事行動的失敗。
孫子還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是對將帥提出了要求。將帥要能準確判斷敵情,做出正確決策,要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取得勝利。而且,一軍的主帥應該還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以及“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這樣的覺悟和觀念。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二是提出了管理軍隊的方法。孫子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意思是將帥對待自己的士兵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那么,士卒就可以同將帥共赴患難;對待士卒就像對待愛子一樣愛護,那么,士卒就可以跟將帥同生共死。
但孫子又說:這種愛護是有度的,是有分寸的,而不是溺愛與嬌慣。該賞要賞,該罰一定要罰。不然的話,士兵就有可能不會聽從將帥的命令,既不愿意服從指令,也不甘心受罰。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帥和士兵是難以共同作戰的。
第三,孫子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的指導原則。孫子說: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能打,獲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已經了解了敵方的戰術,但是不知道自己的部隊能不能應對,取勝的可能性也不過只有一半;既了解了對方的戰術,也相信自己的部隊能夠抗敵,但是卻對戰場的地形不了解,取勝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
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對方,再還要懂得天時,懂得地利,這樣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證獲得勝利了。
孫子提出的這三個方面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能全部做到這幾點的將帥確是很少的。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開國中將鄭維山在平津戰役中,因為他思維縝密、料敵如神、指揮有方,再加上他的“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擔當精神,最終成功阻擊國民黨的支援部隊,將35軍全殲于新保安。當時,35軍已經被包圍在新保安,鄭維山的任務是阻敵東逃,如果放走了35軍,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鄭維山派出的偵察部隊卻發現了國軍104軍沿著洋河北岸向西運動,已經到了沙城地區附近,而且距離新保安已經不遠了。鄭維山由此判斷,104軍是來支援35軍,一旦放過104師,則4縱腹背會受到威脅,如果讓他們與35軍會合,那么35軍就可能突圍。而此時沙城地區卻沒有部隊。為了阻擊104軍,鄭維山改變了原來的部署計劃(原本他的任務是圍攻新保安),他最終決定由自己帶領5個團和104軍對峙,然后讓政委帶著其余的人守城,并想借此來避免郭景云的35軍突圍。
然而他這個決定遭到了政委的反對。但鄭維山認為如果把安春山放過去,與35軍敵人一旦匯合的話就更難辦了。于是他對政委說:“上級有規定,軍事問題以軍事指揮員決定為主,我有最后決定權。”就這樣鄭維山將3縱的兵力一分為二,自己帶領5個團在堿灘一帶擋住了安春山,此時安春山距新保安已經不足4公里。3縱擋住了安春山,為我軍全殲郭景云的35軍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成為全殲安春山104軍的開始。
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從白天一直打到晚上,期間華北野戰軍司令部曾發來三份電報,指責鄭維山擅自改變作戰部署,一切后果自負。當時,鄭維山將軍對念電報的參謀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如果需要上軍事法庭,也等我打完這一仗吧!
等戰事平穩后,鄭維山接到了第四份電報,是中央軍委的嘉獎令。由于鄭維山的擔當,三縱成功地阻止了接應部隊104軍與35 軍的匯合,為四野入關贏得了時間,才保證了全殲 35 軍,這也成為平津戰役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為后來北平的和平解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其實,擔當并不僅限于兵學。在現實社會中,任何一個領域,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缺乏了擔當精神,就不可能得到部下的擁護,更談不上做出突出的成績了。這就是孫子對將軍的最高要求了。而能做到這一點卻很難。
至于其它的,如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等要求,很多將帥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