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報道,近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計劃把包括馬達西奇在內的一系列富有戰略性意義的企業收為國有。澤連斯基強調,對于烏克蘭來說,將這些企業國有化是烏克蘭必須采取的措施,這能夠滿足烏克蘭在國防領域的迫切需求,并且也符合當前的法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烏克蘭要把自己國家的企業國有化,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問題就在于,馬達西奇現在牽連甚廣,烏當局想要將馬達西奇收歸國有,必須要考慮到多重因素。
首先,作為有著“蘇聯航空工業心臟”之稱的馬達西奇,自蘇聯時期,其工業水平,尤其是在飛機發動機領域的技術,就可以說位于世界前列,因此, 該企業也和全球多國的企業有著密切的商業合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中俄兩國的企業。
但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發生后,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急轉直下,馬達西奇也受到牽連,幾乎斷絕了和俄羅斯客戶之間的合作往來。在此之后,可以說,馬達西奇的發展一再受阻,甚至瀕臨破產,在這一背景下,馬達西奇總裁博古斯拉耶夫與中企進行了融資談判。
對于馬達西奇來說,中企的加入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而對于中企而言,這項合作則是拓寬工業技術的良機。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互利共贏的合作,美國卻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阻撓了該合作的進行,烏克蘭當局也迫于美國的壓力,而選擇中止這項合作,澤連斯基當即簽署了法令,將馬達西奇公司的資產沒收。
就在近日,澤連斯基政府還以“叛國罪”逮捕了博古斯拉耶夫,馬達西奇的坎坷遭遇似乎到這里就應該劃下句號了。但是,在整起事件中,最無辜的受害者就是被無故攪黃合作的中企,對此,中企選擇訴諸海牙仲裁法院,要求烏克蘭賠償45億美元的損失。
如今,事情過去了快1年了,烏克蘭當局不僅對賠償一事只字不提,甚至還提出要將馬達西奇國有化,可以說完全沒有依法賠償中企的打算。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說,澤連斯基所謂的“符合法律規定”的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
因為現在馬達西奇,或者說是烏克蘭政府還欠著中企一筆45億美元的賠償。不論是從國際市場規定,還是正常邏輯來看,烏克蘭當局若是想要走正常法律程序將馬達西奇國有化,首先應該解決的就是對相關企業的損失進行賠償問題。
不過,雖說明面上是烏克蘭政府和中企之間的矛盾,但實際上,這一切的幕后主使其實是美國。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鬧劇”中,烏克蘭重要工業企業受損,發展前景暗淡;中國拓展航天發動機發展的計劃被破壞,還損失了數十億美元;而俄羅斯更是從2014年開始,其工業發動機的進口就受到掣肘。
說白了,中俄烏三方都因此受到了損失,而美國僅憑一句“國家安全”,就坐享漁翁之利,既打擊了馬達西奇,為美國自身的工業拓寬了市場,又阻撓了中俄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還能讓烏克蘭在軍事以及經濟領域更加依賴美國。
但這一切,美國的操弄其實只是原因之一,最主要還是烏克蘭當局對于美國只是一昧的順從。但這也是烏克蘭當局自己選擇的道路,甘愿淪為美國的“棋子”,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去遏制他國的發展。
數年來,烏克蘭所表露出的就是想要抱緊美國的“大腿”,且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但十分明確的是,現在烏克蘭顯然已經失去了獨立做出決策的機會。
甚至可以說,往昔的糧食出口大國、坐擁工業領頭企業的烏克蘭,正因為充當美國的“反俄橋頭堡”而讓自己損失慘重。
當然,這些是烏克蘭自身的選擇,不論外界對于馬達西奇這一老牌工業企業的衰落多么痛心,又或者是對烏克蘭普通民眾的遭遇如何憐憫,最多也僅能對烏克蘭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提醒。
總而言之,還是希望烏克蘭能夠盡快認清局勢,為其今后的發展道路做出正確的選擇,讓烏克蘭人民的生活早日回歸正軌,同時也別忘了本就應該賠償給中企的4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