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落山川
人類歷史上最大運輸機,代號為“夢想”的“空中飛鳥”安-225,還有機會重新翱翔于天際嗎?
據央視新聞報道,烏克蘭安東諾夫飛機制造廠總經理向外界披露,該軍工廠正在秘密建造新的安-225飛機,且進度已經達到30%。這一重磅消息,可能會讓許多航空愛好者興奮不已。而在興奮之余,疑惑也隨之而來。
眾所周知,安-225這一誕生于冷戰背景下的全球最大飛機有且僅此一架,彌足珍貴。在俄烏沖突之初,安-225被戰火摧毀,令無數人為之惋惜不已。倘若這一“空中飛鳥”能夠重新在天空中續寫輝煌和浪漫,自然是美事一樁。
在今年五月份,烏總統澤連斯基曾表示,烏克蘭有能力著手建造第二架安-225,但預算需要8億美元,尚無援助方。當時,澤連斯基給出的建造理由是,未紀念在馬里烏波爾戰役中犧牲的烏軍飛行員。如今,不過幾個月的時間,重造工程已取得不小的進展,似乎證明烏方的建造計劃已經在有序進行中。
然而,我們真的能夠相信安-225將重新翱翔于天際嗎?不難想象,作為如此稀缺且特殊的存在,安-225的制造并非易事。其機長84米,高18米以上,翼展88.4米,最大承載能力250噸,被稱為“空中巨無霸”。在全負載重的情況下,安-225仍能持續飛行約2500公里,最遠的航程可達1.5萬公里,性能相當優越。
目前,從實際情況來看,烏克蘭是否有能力重建安-255飛機,需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當年,由于缺乏資金和社會不穩定,蘇聯只生產了兩架安-255飛機,且第二架造了一半后隨著蘇聯航空計劃的擱置而流產。
蘇聯解體后,安-225被烏克蘭接管,并被繼續擱置了10年。直到2001年,經過幾次大修,安-225才重新煥發活力,繼續在航空領域大放異彩。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后,安-225曾被多個西方國家租用赴華裝載抗疫物資,天津、上海等機場都留下了它的身影。
當前,在俄軍的反復轟炸下,烏克蘭的工業系統和能源基礎設施遭受了沉重打擊,而包括頓巴斯地區內的工業基地早就卻成為俄、烏兩軍爭斗的前沿陣地。烏克蘭如何協調和調動國家資源重建安-225是一個重大問題。
畢竟,由于可能出現的整體缺水和停電危機,烏首都基輔正在考慮對整個城市進行大規模疏散。早在幾個月前,基輔當局就只能依靠西方援助,向政府和軍隊人員發放工資。至于有經驗的工程師,在蘇聯解體之初,就處于不斷流失的狀態。這也是該國在軍工領域一直“吃老本”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戰時的烏克蘭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連民眾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又如何能夠建造像安-225這樣的大飛機呢?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澤連斯基計劃重造安-255飛機,究竟是想用來做什么,試圖發揮什么價值?蘇聯設計的安-255飛機用于運輸大型航天設備,這已經不符合現代航天科技發展的需要。此外,安-255飛機的維護、修理和運營成本非常高,運輸普通貨物的綜合性價比也不高。
如果按照澤連斯基的說法,是為了“紀念”,而在戰爭尚未結束,萬千烏克蘭人命運未卜的情況下,這種“重造全球最大飛機”的表演意義是否遠遠超過所謂“紀念”意義呢?
總之,從多個方面來看,澤連斯基重建安-255飛機的愿望很難實現。也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蘇聯的轟然解體,安-255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