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換相惹惱意大利,梅洛尼上臺僅5天,就被質疑或成第2個特拉斯

導讀過去7年,英國換了5位首相,而在過去10年,意大利換了6位總理,在老牌大國里,還沒有哪個國家換領導人有英國和意大利這么勤快,其政壇的混...

過去7年,英國換了5位首相,而在過去10年,意大利換了6位總理,在老牌大國里,還沒有哪個國家換領導人有英國和意大利這么勤快,其政壇的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上周,英國政壇風云突變,特拉斯下臺,接替首相一職的是蘇納克,緊接著,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上臺。同樣是頻繁換相,一起一落之間既視感極強,英國媒體諷刺地設計了一張特拉斯的創意封面,沒想到惹惱了同病相憐的意大利。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英國雜志《經濟學人》在特拉斯辭職當天設計了一張人物封面,把特拉斯描繪成了一位羅馬士兵,左手握掛著意大利面的叉子,右手持印有米字旗圖案的披薩盾牌。

有趣的是,披薩缺了一角,特拉斯頭上還頂著一根面條,顯得狼狽之極。意面和披薩都是意大利的標志性食物,這幅畫就是把意大利近年來的政局動蕩、經濟凋敝當成反面教材,以此來諷刺特拉斯治下的英國越來越“意大利”,甚至還專門創造了一個新詞匯“英大利”

作為旁觀者,只能說這個創意真的不錯,但在意大利人看來,這就是徹徹底底的冒犯,意大利駐英國大使館還專門發布聲明表達不滿,批評英國媒體充滿著對意大利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實際上,英國前財政大臣克沃滕多年前就曾詳細分析過英國和意大利的相似境遇,指出兩國的經濟問題和政治亂象如出一轍,是典型的“歐洲病人”

對此,意大利民眾普遍感到反感,嘲諷英國換首相之快令人咂舌。曾擔任過意大利臨時總理的科塔萊利則反駁稱,除了意面舉世聞名,意大利還是歐洲第二大制造國,意大利現在的國家面貌和英國完全不同。

客觀來講,意大利和英國確實遭遇了相似的困難,例如經濟增長緩慢、頻繁更換領導人等等。此次英國媒體借政府換屆調侃看似映照了現實,但實際上英國做得還不如意大利

一、梅洛尼崛起,意大利迎來首位女總理

說到歐洲政壇的右翼女性政治家,就不得不提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袖勒龐。雖然勒龐輸掉了今年的大選,但她“國家優先”、“利己主義”政治宣言卻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尤其是在意大利引起熱烈反響。

而事實也證明,勒龐對歐洲局勢的判斷是比較準確的。比如勒龐認為北約和歐盟這兩個組織基本處于“腦死亡”狀態,主張在沖突中進行和平外交,各國自掃門前雪,強調自身利益

勒龐的右翼思想深合梅洛尼的執政理念,為其后期施政奠定了基調。近日,梅洛尼正式成為意大利首位女總理并建立了右翼政府,但英國“鐵娘子2.0”的黯然下場,不免讓外界質疑梅洛尼是否會成為“第二個特拉斯”。

為了進一步擴大支持,梅洛尼大肆鼓吹“疑歐主義”論調,不斷向極右翼靠攏,其所領導的意大利兄弟黨也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從出身來看,梅洛尼的成長過程堪稱勵志。

梅洛尼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生活拮據,所以早早踏入了社會,豐富的底層閱歷塑造了她堅韌的品格。步入政壇后,梅洛尼憑借基層經驗和接地氣的形象贏得了公眾的好感,21歲就贏得了地方選舉,2008 年就被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提拔為青年部長。

“女強人”、“首位女總理”、“草根”的標簽讓本身能力出眾的梅洛尼收割了大批選票,缺乏父愛的梅洛尼更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反對左翼思想,捍衛傳統價值觀念

貝盧斯科尼下臺后,梅洛尼自立門戶建立了兄弟黨。在2018年大選中,兄弟黨得票率近4.4%,而今年卻猛漲到26%。主要原因就是五星運動黨退出聯合執政,梅洛尼趁機接盤了前者的選票,一鳴驚人。

一個勢單力薄的黨派居然能夠一躍成為執政黨,充分暴露出意大利政壇黨派林立、動蕩不安的特點。二戰以來,意大利先后換屆70次,平均13個月就要換一套班子,領導人來來去去如同家常便飯,聯合執政黨良莠不齊,既有極左又有極右,利益分歧巨大,能穩定執政才怪了

上層建筑不堪入目,經濟基礎更是薄弱無比,至今還沒從歐債危機中緩過來,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危機的沖擊下,政府負債超過GDP的150%。關鍵是沒有一屆政府能解決問題,因為政權太松散、太不穩定

二、前途未卜,新內閣暗藏兩大禍患

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渴望改革,越激烈越好,最重要的是能夠打破現狀。對新手總理梅洛尼來說,是將右進行到底,還是走妥協合作的傳統路數,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在新政府的內閣名單中,近一半部長職位由梅洛尼領導的兄弟黨成員擔任,聯合執政黨聯盟黨和力量黨各有5名部長,并有5名技術官僚出任其他部長職位。值得注意的有兩方面:

一方面,前總理(力量黨領袖)貝盧斯科尼沒有進入內閣。意大利傳統右翼政黨普遍都有親俄傾向,這顯然不符合歐盟援烏抗俄的“政治正確”,而貝盧斯科尼恰恰是個鐵桿親俄派,經常批評歐盟的對俄制裁政策

梅洛尼在上任前也是持相同立場,但在真的當家后,她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強調意大利將支持北約和歐洲。顯然此時的梅洛尼和盟友貝盧斯科尼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沖突,所以沒有將后者納入內閣。

當然,貝盧斯科尼作為意大利在二戰后任職最久的總理,政治勢力是相當雄厚的,梅洛尼還是將力量黨的副手任命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從職位上看,梅洛尼恐怕無法獨斷專行地決定意大利的外交政策

從近期意大利媒體爆料的信息來看,貝盧斯科尼曾表示俄烏沖突都是烏克蘭的鍋,俄羅斯只是被逼的,贊同普京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據悉,貝盧斯科尼上個月過生日的時候,普京還專門送上了賀禮,可見兩人關系是非常好的。

另一方面、多名技術官僚擔任部長職位。技術官僚是指政府中擁有專業知識且造詣很高的務實型官員,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專家型內閣基本都是“短命”政府

原因很簡單,政府需要的不僅是人才,而且還得是全才,最好是又有技術又忠于政黨,思想覺悟還高。而技術官僚就是無黨派或者在野黨派的高級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總理德拉吉,他是著名的經濟專家,不僅當過世界銀行執行行長,還在意大利做過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不管是能力還是履歷都是經得起檢驗的。

壞就壞在他沒有黨派背景,不到兩年就下臺了,就是因為得罪了執政聯盟中的關鍵政黨五星運動黨。梅洛尼算是吸取了教訓,本身自己比較務實,再弄些專家當工具使,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黨爭。

三、危機重重,西方民主秩序正在坍塌

和英國一樣,梅洛尼最大挑戰就是經濟問題,不同的是,意大利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度高達40%,能源危機更深,德拉吉就是因為在這件事上應對不力才下臺的。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梅洛尼必須拿到歐盟提供的2000億歐元復蘇基金,為此,她不得不在政治問題上妥協,按歐盟要求進行“改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右”,要聽話。當然,梅洛尼也可以選擇像波蘭和匈牙利那樣對抗到底。

在政治上,雖然意大利和英國政壇都很動蕩,但還是有區別的。英國到目前為止都是兩黨制,而意大利多黨林立,更加碎片化。英國政黨的復雜之處在于黨內派系斗爭激烈,大局上比意大利穩定,實則內部矛盾重重,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嚴重(比如國家分裂)

所以英國媒體自嘲變成“英大利”毫無道理,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刻意不談自身政治體制的結構性弱點。

而意大利的政體也并非一無是處,雖然意大利很亂,但英國難道就不亂了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不管是英國的威斯敏斯特體系還是意大利的議會共和體系,同樣的亂象都預示著西方世界的衰落,西方國家主導的民主秩序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坍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