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應漢堡港收購案,駁斥外媒無端炒作,強調中德合作互利互惠

導讀近日,德國似乎傳來了好消息,據德媒《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德國政府已經就中企入股德國重要港口漢堡港碼頭達成了妥協,中遠海運集團有望被...

近日,德國似乎傳來了好消息,據德媒《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德國政府已經就中企入股德國重要港口漢堡港碼頭達成了妥協,中遠海運集團有望被正式允許與漢堡港完成股份交易合作。

據《德國之聲》報道,現在德國政府正在商議,同意中遠獲得漢堡港碼頭24.9%的股份,雖然這與一開始中遠所計劃的35%相去甚遠,但德政府也解釋道,另外的10%股份將暫時處于“冷凍期”,在德政府認定中遠為可靠合作伙伴后才會將這10%的股份繼續轉讓給中遠集團。

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德政府確實已經做出了讓步,但同時也留了一手,因為根據相關規定,外資只有持股25%及以上,才在董事會具有否決權。

據德媒援引消息人士報道,德政府之所以推出“冷凍期”的方案,是為了防止出現“糟糕事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德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推進中遠入股漢堡港的進程了,要知道該項計劃因為德部分部門的反對而擱置已久。

從德政府的這一妥協舉動,其實就能看出,或許中遠和漢堡港達成合作協議已經是時間問題了。據《路透社》報道,盡管現在依舊有不少德聯邦部門持反對意見,但報道稱,現在德總理朔爾茨并未將這件事列為內閣議程。

這也就意味著,若是在11月前德國政府以及各部門沒有一致反對中遠入股,屆時,這項交易將自動達成。值得一提的是,推動中遠該項計劃的正是朔爾茨,所以說,中遠預計最遲將在11月初入股漢堡港碼頭。

至于德政府提出的方案中,所謂的10%股份“冷凍期”,結合德國內部對于這項中企收購案的觀點來分析,這或許更多的是德政府對那些反對聲音的“讓步”。

因為按照目前德國的經濟局勢,和中遠完成該項合作,以此加深和中國的貿易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對于德國來說,在如今全球經濟緊張以及德國國內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的交織下,借著中遠集團入股這個契機,順勢拓寬同中國的經濟合作,符合德國經濟回暖的需求。

但德政府在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顧及到國內其他部門的態度,在多重危機的沖擊下,德國也需要保證國內各方勢力在重大決定上步調的一致性,例如對華態度。

一方面需要與中國尋求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安撫德聯邦部門的情緒。如此看來,24.9%的股份是對中國展現出的誠意,而剩下的10%或許是留給各部門的“臺階”。

另外,據《德新社》報道,德國的這項妥協方案已經告知了中方,德媒還聲稱“許多跡象表明,中方可以接受妥協”。按照德媒的報道,與其說中方可以接受德國提出的10%“冷凍期”的方案,倒不如說中方除了漢堡港碼頭外,還有其他更多的選項。

而對于個別西方媒體別有用心的渲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中資收購漢堡港一事時,明確表示中德雙方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有關方面最好停止無端炒作,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雙方合作關系。

據《環球網》數據顯示,現在歐洲吞吐量排名前20的港口中,中企已經入股了11個,而中遠集團也持有歐洲最大海港鹿特丹港35%的股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企的入股能夠極大穩定這些港口所在國與中國之間的外貿聯系。

退一萬步講,若德國長期攥著漢堡港碼頭的股份不肯松手,那中企或許就會另尋它路,例如中企已經入股了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以及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等等。

說白了,中企入股這些港口,而不少國家的港口也都愿意展開積極的合作,就是因為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中國和歐洲各國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貿易合作,而中企的入股能夠進一步加深雙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結合中企在整個歐洲參股的港口數量來看,雖然漢堡港碼頭確實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但若是德政府堅持不愿與中企合作,那最終的結果或許是,漢堡港將逐漸失去對其最大客戶中國的吸引力,而中企原本和漢堡港的合作或許也會分流到其他港口。

正如漢堡港新聞發言人馬特恩所說,中遠集團在漢堡港的合作受阻,或許會影響到中德之間的貿易關系,而德國最終將獨自承擔后果。

總而言之,德政府推出的這項“冷凍期”方案,或是為了給德聯邦部門一個交代,又或者只是想要在與中企合作的同時,暫時推遲完整計劃的進展。但無論如何,德國都需要慎重考慮,用清醒且長遠的目光看待與中國的合作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