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外媒紛紛報道德總理朔爾茨即將率團訪華的消息,而在朔爾茨正式出訪前,一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發展的進程成為了外界重點關注的對象。
據德國NDR廣播電臺以及多家西方媒體報道,早在2019年,中企“中遠海運”就計劃收購德國港口漢堡港其中一處重要碼頭35%的股份,但當俄烏沖突爆發后,這項正常合作卻遭到了擱置,經濟部、內政部等6個德聯邦部門對這項股份合作表示堅決反對。
但據《俄通社》報道,德政府已經就中遠海運收購德國碼頭股份一事達成了妥協,雖然目前并未達到中企最初計劃的35%,但德政府已經同意了其中24.9%的股份交易。
其實,這項合作最終由德國率先做出讓步早有預兆,因為該項計劃本就是中企與德國方面的正常合作,此前之所以擱置,就是因為在俄烏沖突的影響下,部分德聯邦部門認為這不利于德國的利益,從而加以阻撓。
但值得一提的是,據德媒報道,在此前朔爾茨就已經下令起草了一份關于此項收購計劃的妥協方案,同時德總理府發言人也是多次催促的聯邦部門,促進中企與德方的這項股份合作計劃盡快完成。
可以說,朔爾茨早已開始為此項計劃的成功進行鋪路了,因為從德國的角度出發,中遠海運的這項股份合作計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僅可以為朔爾茨鋪墊已久的訪華之旅增添誠意,同時還有利于德國自身的經濟發展。
當德國內部出現反對這項股份合作計劃的聲音時,作為這項合作的交易對象漢堡港,其集團發言人就明確表示,那些聯邦部門的反對,其實就是將這項簡單的合作想得太過于政治化了。
換句話說就是,中遠海運和漢堡港碼頭的股份合作,在德企看來,也主要是經濟方面的交易,并且是有利于德國經濟發展的合作。據漢堡港集團發言人的觀點,若是德國和中企的該項股份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或許會導致在今后德國這一重要港口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這不僅因為中國是該港口的主要客戶,并且考慮到若是中企在該港口的發展受阻,或許會另尋其他合作對象,屆時,漢堡港與其主要客戶中國的合作或許將減少不說,若是其競爭對象加深了和中企的合作,也將進一步使漢堡港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說白了,中遠海運這項計劃不僅有利于加深中德之間的貿易合作,更是德國經濟回暖的一劑良藥。正如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所說,德國作為歐洲貿易大國,和中國之間的合作也是十分密切,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德國更應該基于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用理性的目光看待與中國企業的合作。
而朔爾茨在成為德總理前也曾在漢堡市任職,在當時,朔爾茨對中德合作就一直持有支持態度,由此也能看出,其實朔爾茨自身其實是十分清楚中德合作的重要性的。
況且現在德國的國內局勢并不樂觀,反對德政府對烏援助政策的聲音越來越大,還有不少民眾企業開始抗議高價能源,此外,在各種經濟因素的影響下,大量德企也有了外遷的跡象等等。
總之,現在德國的局勢本就緊張,并且在疫情等多種因素的沖擊下,德國經濟結構也開始暴露出了各種問題,若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依舊堅持拒絕和中企的合作,無疑是讓自身處境雪上加霜。
而這也不僅僅是德國的局勢,更是整個歐盟的現狀。此前歐盟內部就曾因能源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德法兩國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更是顯露出了歐盟內部分裂的跡象。近日,據《環球時報》報道,雖然在此次歐盟峰會中,各國達成了部分協議,但在能源問題上的分歧依舊十分嚴重。
就當前局勢而言,歐盟可以說就是放大版的德國,能源、經濟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有待解決。但同時,迫于所謂“政治正確”的影響,它們在解決這些重要問題時,又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態度,但事實證明,在局勢動蕩的今天,那些虛偽的說辭其實并沒有經濟利益重要。
據德媒報道,朔爾茨在參加完歐盟峰會后提到,現在歐盟中沒有國家想要和中國尋求“脫鉤”,這句話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目前歐洲各國的經濟現狀導致它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對中國的“偏見”,不再阻撓中歐貿易合作。
現在,德國在中遠海運企業收購漢堡港股份的合作上做出的部分妥協,或許這只是一個開始,結合當前歐洲的局勢,不排除在今后,會有更多的歐洲國家也逐漸摘下對華貿易的“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