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了!德國要求歐盟取消成員國一票否決權,匈牙利威脅一票否決

導讀最近這幾天,德國和匈牙利之間,因為對歐盟內部改革的事情鬧起了矛盾。起因是德國總理朔爾茨,針對歐盟改革提出一項建議,要求歐盟將共同外...

最近這幾天,德國和匈牙利之間,因為對歐盟內部改革的事情鬧起了矛盾。

起因是德國總理朔爾茨,針對歐盟改革提出一項建議,要求歐盟將共同外交政策從成員國一致原則過渡到多數原則。

結果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接受采訪時,威脅要一票否決朔爾茨的提議,稱此舉將導致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必須放棄大部分主權,因此匈牙利不能同意。

一直以來,德國和匈牙利的關系還是比較好的,甚至一度有美國媒體認為,匈牙利之所以在歐盟如此反對制裁俄羅斯能源的各種決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德國在背后撐腰。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匈牙利和德國都從俄羅斯進口大量的能源,他們在制裁俄羅斯能源問題上的立場是相似的,但很多時候德國作為歐盟中做主的大國之一,有些觀點不能直接拿出來說,否則就跟美國正面杠上了。

因此由匈牙利這樣的小國出面,來替德國做出一些他們想做而不能做的表決,在歐盟內部是對德國有利的。

雖然說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只是美國不滿一些歐盟國家,在制裁俄羅斯的問題上跟美國持不同觀點的表現,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和匈牙利,在歐盟內部的很多事情上是有著共同利益的。

那么為何有共同利益的德國和匈牙利,最近又公開爭議了呢?其實根源,在于歐盟內部的權力架構上。

說得直白一點,俄烏戰爭爆發以后,歐盟大國為這場戰爭承擔了更多的代價,他們不但要遭受嚴重的能源危機,還得承擔起支援烏克蘭的大部分資金和軍事武器,向一些小國進行補貼等等職責。

反倒是像匈牙利這種小國,因為其經濟基礎比較脆弱,根本離不開俄羅斯能源,所以可以正大光明地反對歐盟制裁,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能源。

歐盟是個經濟組織,建立的本意是要讓大家都活下去,沒有俄羅斯的能源,匈牙利根本活不下去,這個強大的理由就促使歐盟諸國雖然對匈牙利不滿,但也不能因此就說匈牙利跟俄羅斯是一伙的。

當然,東歐的波蘭,立陶宛等被美國深度影響的國家除外。

歐盟大國和小國,為俄烏戰爭付出的代價不同,促使雙方對歐盟內部的權利架構體系產生了不同的觀點。

直白一點地說,付出和回報應該是相等的,當德國為整個歐盟的大局,付出了更多代價的時候,他們當然希望在歐盟內獲得更多權利,而不是處處被小國制約。

現在德國提出應該逐步對歐盟體制進行改革,取消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的原則,改以多數表決制來代替,就是想要取消歐盟成員國在共同外交政策上的“一票否決”權,讓大國徹底主導歐盟的外交政策。

所謂的“各國一致”原則,就是說現在的歐盟機制下,一個重要的提案想要獲得通過,必須得27個歐盟成員國都同意,只要有任何一個國家反對,哪怕是匈牙利這樣的小國,那么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國也是沒辦法強推的。

而所謂的多數表決制,其實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不需要每個國家都同意,只要大多數國家同意表決就可以通過。

很顯然,多數表決制對德法等大國是有有利的,因為他們影響力更廣泛,進行對自己有益的決議時,可以通過發揮影響力爭取多數國家的支持,而像匈牙利這樣的小國國力有限,他們很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影響其他國家在表決中的態度。

這么一來,實際上就等于德法等大國,利用歐盟的機制侵蝕了匈牙利等小國國家的權力。

從歐盟一體化的目標上來看,這正是法德等歐盟大國建立歐盟的根本目標,他們最終想要的就是把歐盟統合成為一個像國家一樣的組織,然后才好跟中美這樣的超級大國競爭。

客觀上講,歐盟內部這種小而分裂的狀態,是上千年的文化歷史所形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整合起來。

歐盟大國建立歐盟,用經濟的方式,來慢慢地把大家的利益整合在一起,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思路是對的,但這也許要經過很多年的時間,急不得。

況且因為其中夾雜了美國、英國等域外勢力的干預,促使這種統合現在其實半途而廢了。

再者事情也得分開來看,歐盟中的德國和法國等大國,并不是白白地在為歐盟小國承擔責任,他們實際上是已經占到便宜了的,比如歐盟統一的市場。

現在德國制造業之所以那么發達,德國經濟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四,僅靠他們自己的國內市場,是支撐不起來的,其強大的基礎就在于德國利用了整個歐盟的市場和工業,發展了自己。不能德國靠著歐盟市場發展起來了,現在開始嫌棄人家匈牙利拖后腿了,這有失公允。

另外,現在德法等歐盟大國在俄烏戰爭中付出了更多,那是他們自找的,又不是人家匈牙利逼著他們這么做的。因此,他們想以俄烏戰爭為契機,推動歐盟內部的改革,侵蝕小國的權利,自然會遇到強烈的反噬。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