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VS“考公”,到底哪個更難?可不能只看報錄比就下結論

導讀隨著23國考報名的開啟,考公也順利沖上了熱搜。為了響應如今考公的熱度,23國考也擴招了六千個左右崗位,無疑是給考公黨們扎了一針定心劑。...

隨著23國考報名的開啟,考公也順利沖上了熱搜。為了響應如今考公的熱度,23國考也擴招了六千個左右崗位,無疑是給考公黨們扎了一針定心劑。

不過伴隨著23國考報名開啟的,還有23考研報名通道的關閉。考公還是考研,這是很多大學生們共有的問題,當就業環境所迫,這兩條路不得不走一條時,應該選哪條呢?

“考研”VS“考公”到底哪個更難?

如果是前兩年畢業的學生,肯定會無比猖狂的表示:“小孩子才做選擇,我都不要!”確實,考公和考研可都是考試,本身難度就很高的考試,如非必要,誰愿意白吃苦呢?

那就先讓我們從考公和考研的基礎試題難度上對比一下,考研無疑是要比考公科目更多的,一共有四門學科要考,政治和英語兩門公共課,一門基礎課,數學或者專業,一門專業課。

一想到數學,筆者就忍不住腦闊疼,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與高數斗個你死我亡的黑暗日子。除了高數之外,政治英語也不是善茬,更別說能動性極強的專業課,基本需要學生掃蕩式學習。

想要完整走完這些科目的學習,學生們就算底子好,也至少需要半年多時間,更別說鞏固復習了,基本上一年也就是將吧完成進度,所以經常會有同學大三上學期就開始準備。

和考研的科目相比,考公會稍微輕松一點,科目只有行測和申論兩門,半年內基本可以完成內容學習,比考研那么多學科的學習時間相對要少,內容學習的難度相對較小。

另外,上岸方式上,考公的渠道也是比考研更多的。研究生考試我們都知道,一年等一回,九十月報名,十二月底考試,二三月出成績,四五月復試,流程走完基本需要大半年。

而公務員考試則不同,有很多不用考試就能上岸的方式,比如說體制內交流,十月開始的定向選調,12月底的國考,一月開啟的集中選調,實在不行還有省考。

考公比起考研,不僅復習更簡單,而且給了學生更多上岸方式,橫向縱向都比考研有優勢,因此,很多同學下了結論——考公比考研簡單——是嗎?

考試難度要看報錄比,但不能將報錄比作為唯一依據

還是有一部分同學腦子更清醒,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指標——“報錄比”,這才是大學生們真正該重視的指標。就像高考一樣,題型年年難度不同,但考試難度如何,還是要看報錄比。

由于23年的數據還在收集中,所以我們先了解下考公三年內的報錄比,20年,招錄人數2.41萬,報名審核通過的人數是137.93萬,報錄比40:1,是最輕松的一年。

21年招錄2.57萬,報錄比61:1,22年招錄3.12萬,報錄比68:1,斷崖式增長,由此可以預測,23年招錄人數已出,3.71萬,比去年漲幅更大,報錄比大概為74:1.

而相比考公,考研的報錄比則讓人感覺斗志滿滿,20年報名341萬,21年報名377萬,22年報名457萬,雖然都有所上漲,但有擴招在,報錄比維持在3.5:1上下。

報錄比還是很直觀的,可以看出考研還是要比考公簡單一些。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考研需要考試之后再就業,期間有一個時間成本的風險在,確實比不上考公的變現時效。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要知道報錄比取平均值其實不能作為主要依據,畢竟大家無論考公考研都是想往上走的,如果集中到我們想報考的學校,可能報錄比會和平均值十分懸殊。

寫在最后

到底怎么選,實際上還是要看學生們考試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單純是為了就業進入鐵飯碗的同學,其實更建議學生們直接考公,而不是曲線救國,先考研再考公。

這里除了一個時間成本的問題外,還有學生們的應屆生身份。雖說理論上如果不繳納社保,應屆生身份能保留很長一段時間,但在國考中確實不支持太多年頭。

應屆生的身份,可以讓學生們在國考中擁有更多可報考的崗位,所以學生們如果有進入鐵飯碗的意向,先利用應屆生身份考公是最好的選項,而不是選擇風險更大的考研。

但如果學生們就是想找到一份更好工作,不管是不是鐵飯碗,而自己的學歷又比較弱勢,那就可以選擇考研。不過考研最好也是好好準備,第一年上岸的應屆大學生導師也是更青睞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