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參觀(2022年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記者郭敬丹、楊愷、姚雨璘)上海市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靜立鬧市。“85后”陳佳近日從河南到上海出差,工作間隙專程來到這里。
“經常在社交平臺上關注一大紀念館的活動,今天實地感受,沒想到參觀體驗這么豐富,感覺黨的歷史在這塊空間里處處流淌,非常親切又充滿力量。”陳佳說。
自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全新開放以來,中共一大紀念館對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播,給參觀者帶來了豐富立體的體驗,截至目前參觀人次已超300萬。
例如,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紀念館開設夜場活動。在前廳舉行的“初心在這里”快閃音樂會,在基本陳列展廳開講的《又見新青年》原創情景黨課,還有結合角色扮演與智趣闖關的“初心之旅”游戲等,讓參觀者驚喜連連。
拿著紀念館發放的“初心之旅2.0版”小報,11歲的余思成和媽媽在展廳里做題“闖關”。“題目答案都在展廳里,比如在‘主義的抉擇’展項中,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小男孩十分興奮。
這份小報自今年5月1日起推出,已向觀眾發放5萬份。互動答題的方式,吸引參觀者在展廳結對觀展、尋找答案,讓參觀體驗更加深入。
原創情景黨課也不時與參觀者“偶遇”。《新的新青年》《青春之中國》《開天辟地大事變》……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楊宇介紹,黨課內容挖掘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具有重大意義的場景、故事,如《新青年》改版、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演說等,由宣教人員扮演黨史人物,與基本展陳相輔相成,收獲廣泛好評。
紀念館也吸引眾多外國友人到訪。統計顯示,2021年紀念館全新開放至今,累計接待外賓政務團組71批次,共1735人。多國駐華使節在參觀后留言,感嘆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
早前來到紀念館參觀的洪都拉斯新媒體工作者卡洛斯·門德斯告訴記者:“回國后,我將嘗試用受眾易于理解的方式傳播我的所見所聞,讓更多洪都拉斯民眾了解社會主義如何使中國走向繁榮。”
紅色故事的講述不僅在展廳。依托12.8萬件館藏紅色資源,紀念館推出的“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活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從館藏中精選100件紅色文物送入校園,如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機關刊物《紅旗周報》、華東軍區司令部在解放上海前夕專門印制《入城紀律》、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槍”等,館校合作授課,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思政教育優質內容。
與中共一大會址樹德里隔街相望,紀念館文創咖啡店“一咖啡”人氣走高。其室內空間布置兼具復古和現代兩種風格,墻上掛著黑白歷史照片,中共歷史的故事、元素疊加在店內產品中。社交媒體上,很多網友曬出照片,說這里充滿“歷史的味道”。
在上海市民王女士看來,“一咖啡”給人帶來的新鮮感,在于整個場景營造出的文化感,“讓人對歷史更親近了”。
比“一咖啡”開放更早的是紀念館廣場上的“一大文創”商店。這間65平方米的店面以紅色為主色調,石庫門、紅心、“新青年”等元素,豐富的館藏文物在文創中有各種各樣的呈現方式。
“紅色文創成為一條穿越時空的紐帶,讓過去、現在與未來有了聯結,讓紅色文化符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說,種種創新傳播的方式之所以受到歡迎,恰恰在于響應了人們內心的家國情感。“希望參觀者留下感動、帶走回憶,讓紅色歷史在如今的美好生活中激發更多情感共鳴。”(參與采寫:曹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