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因為通訊落后常用書信傳送軍機要件,如果是兩軍對壘或是陷入包圍之中,這種方法就很不安全。因為信使往往被敵人捕捉,也有可能叛逃。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非但軍機盡失,甚至還可能被敵所用,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古人便發明了很多類似現代密碼技術的秘密通信方式。
“陰書”就是將所寫的書信分解為三封,必須三封信合在一起,才能了解其內容。發信者將這三封信交給三個信使從不同的道路送出。萬一信使被敵方捉住一兩個,也不會泄露軍機。
“暗號”就很好理解,也是戰前事先約定,用一個字或是一句話代表不同的意思,這種方式雖然也被采用,但在需要傳達很多信息的時候往往不便,所以總體而言用得不多。
比如在《岳飛傳》中就有記載:“作蠟書……刲股納書,戒勿泄。”又如《欽宗記》“遣蠟書間行出關召兵,又約康王即河北守將來援”。可此可見,在緊急狀況下,連皇帝傳信也是要使用保密的蠟書。
比蠟書更安全且方便,而又能傳送各種內容的通信方式是類似于密碼的“隱語”。所謂的隱語,就是“軍政急難,不可使眾知,因假物另隱喻之”。這種隱語起源很早,春秋時就已在軍事行動中使用。
這四十項聯絡事項的次序平時加以熟記,凡作戰之前,主將與每個受命出戰的將領都要約定好,雙方以某一首沒有重復使用字的五言律詩為“字驗”。若有事報告,就隨意寫成一封書信,將要報告的事的次序,對應于該首詩中的第幾個字,然后在普通書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記號即可,主將回復也是如法炮制。
例如,某次出戰,主將與偏將約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詩為“字驗”,只要在該詩的某一個字中加一小點,就能得到具體的指令。這是一種很方便而高度保密的通信手段,這種密碼是敵人所無法破解的。
上述的隱語通信必須事先有所準備,方可使用。古代有的將領在戰場上還借用民間一些更為簡便的隱語進行秘密聯絡。例如北宋名將種世衡,他于西夏作戰時,在軍報上畫了一枚棗和一只龜,“棗龜”與“早歸”諧音。這是在雙方已有某種默契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秘密通信方式。
明代時,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吸收古人經驗的同時,又創造出一種類似現代電碼的隱語。他把漢語中聲母和韻母的代表字編成兩首歌,并按順序編為號碼。軍內通信人員進行通信聯絡時,就按編碼進行。為了讓通信人員能熟悉掌握,戚繼光還編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教材,專門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