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螺旋與猴痘病毒攻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3年7月4日,“遼寧疾控”發布消息稱,6月29日,沈陽市報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病例經省、市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及中國疾控中心復核,經臨床專家組會診,7月3日,診斷為猴痘病毒感染確診病例。
這已經是中國大陸報告的第6例猴痘確診病例。事實上,在中國大陸發現猴痘病例之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就于2022年7月25日發文表示,"猴痘傳入中國大陸只是時間問題。"2022年9月16日,重慶市衛健委發布消息稱,該市確診1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該病例也是中國大陸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
2023年6月7日,據北京市疾控中心官網消息,北京市醫療機構報告兩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另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兩名病例均是通過親密接觸感染。四天后,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消息稱,6月10日,廣州市監測發現2例猴痘病例,病例分別為43歲男性和29歲男性。
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健康提示,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后良好。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和并發癥的治療。
中國疾控中心介紹,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來,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區的國家先后發現大量猴痘病例,且已出現人際間傳播。世衛組織于2022年7月宣布猴痘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健康中國2023年6月17日消息,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施國慶介紹,目前全球每周報告約90例猴痘病例,猴痘疫情已處于較低水平。今年5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近期,隨著部分亞洲國家出現猴痘病例增多趨勢,我國個別城市也出現了少數病例。
“猴痘病毒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黏膜進入人體。作為普通民眾,接觸的機會很少,不必過于擔心,更不要恐慌,保持良好心態。” 施國慶表示。
吳尊友此前在文章中介紹,猴痘主要通過人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猴痘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尚待進一步證實,但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國家感染病臨床研究中心、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首屆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盧洪洲教授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其團隊牽頭、聯合上海復旦大學及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行的研究顯示,此次暴發的猴痘男-男性行為人群確診病例的臨床表現不一,許多病例的癥狀并不典型。
“因為猴痘的一些皮疹表現和某些性傳播疾病的皮疹很相似,男-男性行為人群的猴痘誤診率可能比普通人群更高,導致猴痘確診或者疑似病例不能被及時發現、隔離和治療,增加了人群傳播風險。另一方面,男-男性行為群體中人群互動性高的特點也使得他們在感染猴痘后有更高的傳播風險。” 盧洪洲介紹。
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魏晟向界面新聞介紹,天花疫苗對于猴痘有交叉保護作用,沒有接種過的人群對于猴痘普遍易感。從預防措施看,主要是避免接觸潛在感染動物或可能感染的人群。同時,對污染物品、環境進行消毒可以有效預防猴痘傳播。另外要做好監測以及疫苗的準備,在風險增高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接種。"但目前我國風險還是相對較低。"他說。
為應對猴痘疫情的傳播風險,2022年6月14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要求提高醫療機構診療猴痘能力。7月1日,國家衛健委又印發《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對猴痘的預防、診斷以及疾病控制進行指導。
2023年2月21日,海關總署發布關于防止猴痘疫情傳入我國的公告,要求來自猴痘疫情發生國家(地區)的人員,如接觸過猴痘病例或出現發熱、寒戰、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肌痛、淋巴結腫大、面部和身體大范圍皮疹等癥狀,入境時應主動向海關申報,海關衛生檢疫人員將按規定程序采取醫學措施并開展采樣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