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22年,這次媽媽帶你“回家”

導讀11月20日,經過長達22年的尋找,四川廣元的王雪華終于找到了自己失散22年的女兒。如今已經22歲的女兒張熙桐,終于離開那個生活22年的“他鄉...

11月20日,經過長達22年的尋找,四川廣元的王雪華終于找到了自己失散22年的女兒。如今已經22歲的女兒張熙桐,終于離開那個生活22年的“他鄉”,回到她從未到過的“故鄉”。

11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系當事人了解到,22年前,在廣州打工的王雪華懷了一對雙胞胎,但突發意外6個月便早產,兩個孩子出生時,姐姐2.2斤,妹妹1.8斤。王雪華與小女兒匆匆見過一面之后,小女兒被送進了育兒箱,再次與孩子重逢,已經是22年之后。

兩姐妹前后出生,人生卻截然不同,姐姐已經進入大學,而妹妹只上過小學,甚至分不清一塊錢和五塊錢的區別。

一場跨越22年的重逢

時間回到20多年前,1995年,王雪華與丈夫結婚后,一起前往廣東打工。2000年,王雪華懷了一對雙胞胎,從懷孕到生產,僅僅6個月的時間,孩子早產出生。“只是聽到孩子哭,都沒認認真真地看兩眼,兩個孩子就被護士抱開了。”王雪華回憶。

6個月便早產,兩個孩子的情況不容樂觀。姐姐出生時2.2斤,妹妹只有1.8斤,只能送去育兒箱養一段時間。“我出院后和丈夫也只去看過一次還在育兒箱的孩子,因為育兒室都是無菌的,進去一次很困難。”王雪華說,“看到兩個巴掌大小的孩子,當時的醫生還說像兩只小老鼠一樣。”三姐王君華后來回憶道:“那時的妹妹手臂只有拇指粗,嘴巴只有指尖大小,感覺吃奶都含不住。”

后來,小女兒被放在育兒箱里培養,王雪華夫婦帶著大女兒回到了四川廣元老家,卻不曾想,那一別,再見已過22年。期間,王雪華想盡辦法試圖找回自己的女兒,登報、加入尋親團、采血比對……卻多年未有音訊。

2022年10月份,始終未放棄尋找孩子的王雪華再一次采血入庫進行DNA比對,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王雪華牽掛了22年的心沸騰起來,當地警方告訴她,她的女兒可能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社會兒童福利院。

懷著緊張與忐忑,王雪華在三姐王君華的陪同下,11月17日從成都出發廣州,當天晚上到達。王君華表示:“我擔心我妹妹一個人,就和她一起去接孩子。由于到達時間太晚,福利院關門了,當晚就先住在附近。”

第二天,在天河區龍洞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王雪華姐妹倆來到福利院,見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女兒。“看到她就知道一定是我的女兒,和她姐姐一模一樣。”王雪華表示,“我只知道當時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就抱著她哭。”想說的話太多,卻一句也沒說出來。

22年的距離,隨著兩人的相擁而泣逐漸縮短,兩人緊緊抱在一起,是一份時間跨度長達22年的牽掛,是一份讓母親王雪華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王雪華告訴記者:“如果這一次找到的不是她,我真就崩潰了,或許我會變成人們口中的‘精神病’。”

11月20日,媽媽王雪華和姑媽王君華帶著女兒張熙桐,踏上了回鄉的路。

張熙桐和媽媽、姑媽在返程的飛機上

錯過了22年 “用后半生彌補”

2000年,已經在外打工多年的王雪華夫婦,本來已經小有積蓄。可是為了兩個育兒箱里的孩子,夫婦倆花光了自己的積蓄,然后東拼西湊,湊了6萬多元,但依舊無法覆蓋越滾越厚的賬單。隨后,夫妻倆決定先將情況已經穩定下來的姐姐帶回老家,妹妹依舊放在育兒箱里培養。這樣在減少花銷的同時,還能掙錢養妹妹。

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地址,夫婦倆帶著姐姐返回了四川廣元農村老家。在那一段時間里,夫婦倆日夜思念著遠在他鄉的另一個孩子。“那時候眼淚時不時就止不住地流,想著她從生下來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一個人孤苦伶仃,我就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媽媽,我對不起她。”王雪華回憶起當年,一邊說一邊流眼淚。

回到老家幾個月之后,王雪華收到一封信,信上說孩子已經送到了當地的一家福利院。王雪華說:“那時候不像現在電話那么方便,我們整個鄉鎮好像也只有一臺座機。對方的來信上面也沒有說送到了哪家福利院。”

王雪華夫婦開始托熟人問,未果。之后兩夫婦再次前往廣東,試圖通過挨家挨戶地咨詢,找到自己被送到福利院的孩子。然而,幸運女神再一次與他們擦肩而過,“我們找到一家距離醫院比較近的福利院,好說歹說,保安都不讓我們進,因為我們沒法證明我們自己的身份,還被對方誤認為是人口販子。”王雪華說。

就這樣,找尋無果的夫妻倆返回老家,借助各種社交媒體,走上了一條漫漫尋親路。王雪華說:“我們通過報紙來找,沒找到;近些年又通過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尋找,也結識了很多同樣在尋找親人的人,大家消息互通,每每看到別人家親子重逢,我都羨慕不已。”

雖然如今已經找到,但是錯過的20多年卻永遠無法重頭再來。缺席了女兒人生最開始的22年,成了王雪華心里難以磨滅的痛:“如果當時能把兩個孩子都帶走,悲劇就不會發生。我錯過了她二十多年,只能用我的后半生來彌補,我要帶她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還她一份遲到了22年的愛。”

提前3年準備行李箱 等媽媽接自己回家

2000年出生,如今已經22歲的張熙桐,卻不似其他這個年紀的女孩,她的臉上還保留著一份孩童稚氣,比較文靜,當說到開心處時會展顏微笑。

11月25日,記者來到王君華家中,暫時居住在三姐家中的王雪華母女正坐在沙發上,擺弄著一些木棍,嘴里還在默念著什么。王雪華說:“我們在教她算數,她上學不多”

在簡單溝通后,張熙桐放下了自己的害怕,靠在媽媽懷里。面對記者的提問,她很開心地回應。

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寄養在一戶人家里。“叔叔阿姨對我很好,有吃的他們都讓我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吃。”后來,當張熙桐滿16歲之后,就沒有再在寄養家庭里面待了,所以她又一次回到了福利院。

對于自身的教育,張熙桐說:“我10歲開始上學,上完六年級就沒繼續上學了,我很想上學,我喜歡跟同學們在一起。”后來回到福利院,張熙桐每天和另外一些孩子們在一起,看看動畫片、打掃衛生。

張熙桐19年提前準備的大行李箱

不久后,一個神奇的想法突然出現在張熙桐腦子里,“我應該不是廣東人,我是四川人。”張熙桐說,“我在書上看到的。”冥冥之中似乎感受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召喚自己,2019年1月,張熙桐給自己買了一個半人高的行李箱,隨時準備爸爸媽媽接她回家。

雖然已經年滿22歲,但目前張熙桐的種種行為依舊像個半大的孩童。生活在無憂無慮、環境單純的福利院,讓她的心性還跟小孩子一樣。第一眼看到女兒的時候,王雪華既充滿了久別重逢的喜悅,又飽含對女兒現狀的愧疚。兩個雙胞胎女兒,一個已經進入大學學習,另一個卻像個小孩一樣,對福利院外面的世界一知半解。王雪華說:“我得盡我所能去彌補,不管別人怎么看她,她都是我的女兒,我要帶著她,讓她盡快融入這個社會。”

“我喜歡‘張熙桐’這個名字”

其實,“張熙桐”這個名字,并不是前22年她所使用的名字,她之前的名字叫“白潔心”。但是,在這次回家之后,姑父給她取了個名字,叫“張熙桐”,因為她的雙胞胎姐姐叫“張熙琴”。她知道后瞬間愛上了自己的新名字:“我覺得我是張家人,我有爸爸媽媽了,我喜歡‘張熙桐’這個名字。”

從廣東回來之后,王雪華母女一直住在成都三姐王君華家中。在這期間,張熙桐經常通過視頻電話跟正在上學的姐姐聯系,知道姐姐也快要放寒假回家,她們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張熙桐總拉著姐姐問長問短。但和張熙桐最聊得來的,還是目前待在老家正上六年級的弟弟。“每天她都要和她弟弟打無數個電話,她弟弟就跟她講自己學校發生了什么事,學校周圍有哪些好吃的,她也跟她弟弟講自己以前的經歷,兩個人每次電話都要打大半天,她弟弟都不知道催了多少次讓我們趕緊回去。”王雪華說,“以前還擔心她重新融入家庭會比較困難,但是現在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張熙桐展示自己在福利院的好朋友

張熙桐重回家庭后,卻不得不面臨很多問題。由于她以往的生活環境過于單純,離開福利院之后,張熙桐對外面這個世界是極其陌生的。“我們剛接到她之后,帶她去買衣服,她甚至分不清楚一塊錢和五塊錢。”王雪華說,等回家之后,先帶她去見自己的爺爺奶奶,然后再用半年的時間,帶著她重新認識這個社會。至于上學的問題,“目前我們還不太確定她的具體情況,等先摸清楚她的實際水平后,再考慮讓她從幾年級開始上學。”王雪華說,“只要她愿意上學,不管到什么階段,我們都會全力支持。”

一場22年的找尋告一段落,一段新的旅程即將開始,這個月月底,母女倆將要乘坐高鐵,返回那個對于張熙桐來說,未曾謀面的故鄉。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實習記者 閆曉峰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