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下的胭脂坪,有一棟樓被稱為黎元洪公館,這棟樓也是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有人據此認為,黎元洪是住在這樓里的。這樓真的是黎元洪公館嗎?
查閱黎元洪的史料、閱讀黎氏后人的回憶文章,找不到黎元洪住在胭脂坪的記載。黎元洪女兒黎紹芬撰寫有《我的父親黎元洪》一文,其中關于家庭住址的回憶是“我父自任協統后,曾在武昌中和門附近(辛亥革命后改為起義門)建一所中式樓房自住,又建有若干小房出租。嗣后又在中和門建一棟西式四樓四底的樓房。辛亥革命時,我家就住在那里。”黎元洪的兒子黎紹基也寫有《我父黎元洪二三事》,其中關于住宅的內容是: “我家住在武昌中和門正街,離軍火庫很近,相距不過半里……”
黎元洪一兒一女的回憶文章,無一例外地都指定家住中和門,尤其是黎紹基,更是明確說明在中和門正街。這說明辛亥革命前,黎元洪沒有住過胭脂坪。辛亥革命后,就更不可能住到這里來了。那么,為什么胭脂坪有稱為黎元洪公館的建筑呢?
黎元洪公館其實是原湖北舊撫署的房產,這是黎元洪于1915年委托親戚幫他購置的最大、最后一筆房產,共有八棟中西合璧的二層樓房。實際上,黎元洪從購置此房產到去世,并未踏入此公館一步。這是因為1913年11月,黎元洪離鄂進京后,歷經總統、副總統之職,最終成為天津的寓公,并于1928年6月3日在天津病逝,其間從未回過武漢。“薨后五年”,才被兒子黎紹基等人“奉柩歸葬武昌”土宮山。
還有人說,黎元洪曾出重金改造胭脂坪公館。從黎元洪進京后的經歷看,尤其從他成為天津寓公也未回漢的情況看,他撥重金用于這幾棟建筑的改造可能性不大。因此,到1936年5月,其子黎紹基、黎紹業便把公館分別出售給了致和堂、致中堂等18戶人家。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遷至武漢后,蔣介石第二侍從室設在了胭脂坪,一批國民黨要員入住胭脂坪,其中浙江慈溪人陳布雷(1890-1948)入住胭脂坪8號,蔣介石也曾在山坡上的一棟樓里辦過公。
陳布雷被稱為“文膽”,蔣介石的諸多文稿皆由他起草。抗戰時期,他在胭脂坪大約居住了近一年的時間,用手中之筆發出抗戰吼聲。“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就出自陳布雷筆下。
抗戰時期,胭脂坪還是湖北省政府招待所所在地。楊虎城將軍因“西安事變”被南京國民政府撤職,1937年6月被迫出國“考察”,游歷了美、英、法、德等國,宣傳抗日主張。盧溝橋抗戰爆發后,楊虎城多次向蔣介石要求回國,均遭拒絕。同年11月底,楊虎城不顧禁令,從法國回到香港,結果被戴笠誘捕,經由長沙轉至武漢,在胭脂坪短暫停留了一天,12月1日又由戴笠貼身陪同赴南昌,之后,被關押于湘、黔、川等地,長達12年。1949年9月在重慶遇害!
胭脂坪,還記得這個從大刀客成長起來的抗日將軍嗎?
(作者:董玉梅 湖北武漢人,武漢地方志專家,武漢文史館館員)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