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線!武漢長江大橋有了“健康保護傘”

導讀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4日訊 12月14日清晨,在武漢長江大橋漢陽側通道門附近,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技術人員進入大橋鐵路橋面,根據測點...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4日訊12月14日清晨,在武漢長江大橋漢陽側通道門附近,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技術人員進入大橋鐵路橋面,根據測點布置方案,安裝各類功能不同的傳感器。據悉,武漢長江大橋健康監測平臺將于12月底交付驗收,將可24小時監測大橋的健康狀況,為大橋撐起“健康保護傘”。至此,武漢所有長江大橋都安裝上了健康智慧監測系統。

武漢長江大橋健康監測系統平臺。通訊員付麗供圖

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呂宏奎介紹,65年間,武漢長江大橋共歷經過往船只七八十次大小撞擊,但均未傷及筋骨,有著“橋堅強”的美譽。但隨著橋齡增長,大橋在長期運營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環境侵蝕、重載鐵路荷載長期作用等影響,產生性能劣化和損傷。經常發生的船舶和車輛碰撞橋梁事故,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得以合理維護和維修,輕則影響橋梁正常使用、增加橋梁維護維修成本,重則縮短橋梁使用壽命,甚至導致橋梁破壞等事故。

橋科院技術人員在武漢長江大橋現場安裝傳感器。通訊員付麗供圖

“武漢長江大橋全橋共布置114個傳感器測點,監測參數主要包含環境溫濕度、風速風向、結構溫度、地震及船撞、主梁位移、支座位移、橋梁振動、列車信息監測等,涵蓋了對橋梁結構監測及運營管養的必要因素。”項目現場負責人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張朦朦介紹,相關數據通過5G信號實時傳輸至武漢長江大橋健康監測系統管理平臺,工作人員通過監控大屏或手機軟件隨時可以了解大橋健康指數。

“此外,系統通過對相關參數設置閾值,當結構響應超過閾值時進行報警,提示大橋管養人員關注大橋異常狀況,及時巡查,保證在第一時間發現橋梁病害,并記錄突發事故的全過程,為大橋的檢養修工作提供數據指導。”張朦朦介紹。

據了解,我國公路橋梁智慧管養實施較早,近幾年新建重大鐵路橋梁或公鐵兩用大橋在施工階段就引入了智慧管養系統。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智慧交通,既有鐵路橋梁智能健康管養工程逐漸加強,武漢鐵路局把武漢長江大橋和天興洲長江大橋智慧監控系統建設列入今年智慧交通工作的重要內容,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憑借橋梁智慧化集群監測技術,承接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健康監測系統建設。

“武漢長江大橋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在橋梁上安裝長期監測傳感器及采集設備,實現對橋梁進行長期安全監測,并通過系統平臺向用戶提供橋梁狀態查詢、評估結果的功能,助力大橋信息化運維及養護業務的提質增效。”呂宏奎透露,該系統還預留鐵路線橋群接口,遠期將接入京廣線鐵路橋群智慧管理平臺。

橋科院技術人員在武漢長江大橋現場安裝傳感器。通訊員付麗供圖

鏈接: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漢市長江段的武昌區蛇山和漢陽區的龜山之間,是我國萬里長江第一橋,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大橋通車后,不僅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還將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廣鐵路,連接起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不僅如此,它的建成,代表著中國橋梁“建成學會”目標的完成,為中國橋梁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武漢已經建成通車的11座長江大橋,已有10座安裝了橋梁監測系統并投入使用,最早安裝的是陽邏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是第11座安裝智能監控系統的長江大橋。

(長江日報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岳奧 付麗)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