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財經年會圓桌論壇:利用ESG治理提高企業發展韌性,促進價值鏈共創

導讀12月20日,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梅賽德斯-奔馳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第五屆界面財經年會在滬成功舉辦。在2022年結束之際,ESG已不再是...

12月20日,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梅賽德斯-奔馳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第五屆界面財經年會在滬成功舉辦。在2022年結束之際,ESG已不再是一個新鮮詞,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編制并發布了ESG報告。在由界面新聞ESG資深編輯鄭萃穎主持的以“ESG治理:企業韌性與價值共創”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中,復旦大學資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楊青、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和百威亞太可持續發展采購總監姚渭洲分別就此主題發表了見解。

年會現場,界面新聞還與中誠信綠金聯合發布了“長三角區域發展ESG先鋒榜—可持續城市榜單”和“長三角上市公司ESG先鋒榜—百強企業榜單”,兩個榜單是基于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的ESG評級表現,構建的長三角區域ESG評價體系。榜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上市公司及該區域的ESG綜合水平。

ESG發展由來已久,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框架進程持續加緊

復旦大學資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楊青在圓桌論壇上提到,從最早在2004年發布的《Who Cares Wins》的研究首次提出ESG這一專有名詞,到如今歐盟、香港等地出臺法規要求強制披露ESG,ESG的發展由來已久。上個月,歐洲理事會通過了ESG信息披露的三大法規之一,即CSRD,它不僅對歐盟企業產生影響,在歐盟經營業務的子公司或者在歐盟募集資金的外資公司,都會受到同樣有效的監管。該法律不僅要解決企業ESG信息披露不足的問題,還包括現存的嚴重“漂綠”問題。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介紹了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框架進程。蔣南青提到,近期全球舉行了一系列的國際會議,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生物多樣性大會和濕地公約大會。各國馬上就要出臺各種對于生態系統保護的框架性公約,來防止自然生態系統的喪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蔣南青認為企業今后的生產要不僅關注效益如何,還要清楚生產背后付出的環境和資源代價是什么。而投資者則會基于企業的ESG表現來決定新的投資,這就實現了良性循環。消費者也十分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企業要把碳足跡信息披露給消費者,基于自己的業務,制定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ESG戰略,從而帶來正向的經濟效益。

多重因素促使企業重視ESG,從長期平衡投入和回報

百威亞太可持續發展采購總監姚渭洲分享了從企業角度重視ESG的動力。姚渭洲表示這分為內因和外因,從外因上來看,很多企業首先面臨著政策的壓力,此外還有消費者和投資人的要求,“我們作為一家快速消費品公司,和消費者的關系非常接近;在投資上,我們也不僅需要做主力投資,還要考慮到環境友好型的投資。”

在內因上,姚渭洲分享了百威亞太提出的2025可持續發展目標,包含水資源保護,智慧農業,循環包裝和氣候行動四個方面,ESG是其業務的一個核心問題。

關于投入與成本的關系,姚渭洲表示,企業一定是逐利的,否則就不可持續。在做項目的時候,姚渭洲提到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經濟性,例如在能源方面,最簡單的逐利方式就是提高能效、降低能源使用的數量。其次,在新技術的應用上要進行持續性投入,某些投入不會有很快的回報,但是可以規避企業在未來運營的重大風險。他表示,在一些領域,投入沒有那么快得到回報,例如工廠運營地的水源并不由公司獨有,而是與當地社區共享。“保護水源不一定會有很快的經濟回報,但如果沒有人去保護,那么如果水質出現嚴重問題時政府會關停工廠的生產,帶來不可逆的損失。”他說到。

從概念到執行,增強企業上下游價值鏈韌性

復旦大學資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楊青認為,企業的估值不單單是看傳統的財務指標,“現如今企業估值已經不局限于傳統財務指標,更要看非財務指標信息,如ESG。”楊青表示,ESG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有兩點需要格外關注,一是了解企業發展ESG的基礎在哪里,二是挖掘企業自動披露ESG指標的動力。她提到,只有前期投入獲得回報,實現企業韌性,ESG才會獲得比較好的發展。此外,企業不光只是在董事會層面設立一個ESG委員會,同時在經營層面也要有ESG的執行落地小組,才能從概念變成執行。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在談到企業韌性的話題時表示,很多中國企業尤其是資源礦產型的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生態系統保護的問題,這會成為企業在國外投資時的一個重大風險。“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投資設施對于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還要關注對于當地社區原住民的影響。如果這些不認真對待,那么之后必然會遇到環境治理上的輿論壓力。”蔣南青說。

百威亞太可持續發展采購總監姚渭洲則從供應鏈角度出發,認為上下游伙伴是企業韌性的重要基礎,“比如說中國的啤酒行業,很多人不了解我們的啤酒麥芽85%以上是依賴進口的。我們一直在和國內的相關企業合作,把國外大麥的種子拿到中國來做種植,我們希望在中國的土地上種出一些有經濟性的、可以幫助農民收獲一定畝產收入的大麥作物,同時也幫助我們價值鏈上面有一些當地的麥子可以出現。如果整個依賴進口,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經濟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