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可是學生們夢寐以求的高校,而錄取分數線很高,“清華”便成了一些學生遙不可及的夢想,不得不承認,清華不是學生想上就能上的大學,并不是付出努力,就能上岸。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學生便能輕而易舉被清華錄取,這不,成都的兩名學生就得到眾學子的羨慕,僅僅15歲,就戴上了清華大學的“光環”,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這兩名學生吧。
成都兩名15歲學生被清華錄取,“本碩博”連讀,網友:看不到快樂!
回想一下,15歲時的自己在做什么,在和同學打鬧,在和家長頂嘴,在想著如何不讓老師知道自己“早戀”,相信這是大多數人15歲的模樣,但成都的兩名學生,在15歲的年紀,已經讓眾人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成都兩名15歲學生被清華錄取,兩人都在清華大學2023年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的招生中,一人叫“鮮思成”,一人叫“王雅璇”,兩個人將要開啟“本碩博”連讀的8年學習生活,也就是說在24歲的時候,就能完成博士學業,說不羨慕是假的。
他們在學習好的同時,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人喜歡徒步,還很擅長鋼琴,另一人喜歡吉他,還喜歡下圍棋,果然優秀的人,在各個方面都很突出,本以為網友會豎起大拇指,為其點贊,結果評論“酸味十足”。
有人說:這也不算啥,有很多學生都被保送了,還有更小年齡的學生,也有網友直呼:看不到快樂,兩名學生是很優秀,但看他們的表情,并不是很開心,完全可以感受到學習帶給他們的壓力,如果因為學習,讓學生不再快樂,這并不值得。
也不知網友是怎么想的,怎么就看不到快樂了,而且學生到底快不快樂,你真的知道嗎,被清華錄取誰能不快樂,網友們真是太“酸”了,沒這個必要,優秀就是優秀,我們該承認這兩名學生的優秀。
被保送清華大學就是很了不起,這是不能否認的一點,想必有人表示不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未免太大了些,本以為只有學習成績的差距,結果學習環境,也會發生不小的變化,真讓人長見識了,那么對于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想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同樣的15歲,學生之間為啥會有著不一樣的學習環境?這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系
15歲不就是應該上高中的年紀嗎,怎么就上清華的呢,一樣的年齡,在學校接受著同樣的教育,卻有著不一樣的學習環境,筆者認為,這與家長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家長教育學生的方式,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因此那兩名學生的家長很優秀,也很懂教育,其他家長不妨向其模仿,用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向“更好的明天”。
教育學生看似很難,但實際上需要家長做的并不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對方式,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當然了,話說回來,不是教育方式得當,學生就能上清華,畢竟清華大學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學生和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若能上岸自然是好的,若不能被錄取,也沒有遺憾,對此,筆者建議學生和家長可以在有著共同目標的情況下,去各自努力。
作為家長,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他們需要家長的開導,也需要家長偶爾帶他們出去散心,當內心的壓力釋放后,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家長必須要知道,同時還要足夠相信學生,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
作為學生,努力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學習方式,使用正確的學習方式,讓自己的成績迅速提升,否則付出在多的努力,都是白費,浪費時間和精力,學生要變得聰明一點,這樣才能距離清華大學更近一步。最后筆者希望學生們能夠如愿以償,走進理想的大學,在大學期間,不斷地提升自己,實現自身價值,讓家長感到驕傲,讓老師覺得自豪。
今日話題:你覺得自己有多大的概率,能走進清華大學?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